工業用水當中的重點是工業園區,不光是地方自來水公司,還有很多技術服務類企業甚至包括重資產投資型企業,都在園區的供排水當中加大投資力度。
對于地方水務企業來說,需要結合工業用戶的特點以及自身的優勢進行布局。一方面,工業園區用水企業更加看重的是用水穩定性,不希望出現停水等狀況影響正常生產。因此,供水企業派出一對一“客戶專員”,貼近用戶、提升服務水平,是挖掘增量、開拓市場的必選項。與此同時,工業園區的應急備用水源,非停水管道修復技術等需求也有待挖掘。另一方面,從用水效率的角度來看,工業企業希望降低各環節單位產品的用水量,提高用水重復利用率。既然水務企業擁有值得信賴的專業身份,可以有選擇性地儲備相關技術,幫助工業用戶優化梯級用水、檢查內部供水系統的漏損情況、加強使用節水器具和設備,達到高效利用水的目標。正如傅老師所說,供水企業要探索嘗試把自己的服務延伸到工業用戶內部,而不僅僅是將水輸送到園區門口。(相關閱讀:傅濤:雙百起點上的供水跨越)
不難發現,受政策要求,當前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搬遷入駐園區,水務企業需要在園區規劃階段盡早介入,提供工業園區的水系統解決方案,充分發揮自身在供排水、再生水、廢水處理等各個細分領域建設+運營+管理+技術的復合優勢,成為工業園區的“用水專家”,甚至更近一步,城市的“用水專家”。
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優秀的水務環保企業將“水管家”作為自己的新定位,比如,長江環保集團圍繞“五個一體化”,解決目標流域、區域、城市的水系統問題(相關閱讀:長江環保集團首推“水管家”模式,共抓長江大保護);也有越來越多走在前面的水務環保技術服務企業將工業園區的水事和環境治理作為轉型升級的新方向(相關閱讀:中信環境技術:探索未來工業園區環境治理發展方向);還有在工業園區領域已布局多年的“大佬”(相關閱讀:威立雅、蘇伊士發展研究(上),威立雅、蘇伊士發展研究(下)),足見未來五到十年水務行業發展的趨勢和風向。當然,工業園區的競爭也會愈演愈烈。
除了普通的再生水外,還有一個角度是高新技術園區及高新技術企業對于高品質再生水的需求,這也是在污水資源化文件發布后,一些企業觀察到的市場機會。對于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行業,它們對水的品質要求更高,從廢水污水直接變成高品質再生水,有利于縮短水循環的流程和時間,滿足這類企業的用水需求。結合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積極推動,高品質再生水值得大家關注。
另外,我們也看到一些城市,比如寧波和義烏,通過大規模的分質供水解決用水不足的問題,改善水資源短缺困境。它們都將最優質的水源用于居民生活飲用水,而將“低品質”的水源或者非常規水源用于工業生產,達到“優水優用、低質善用、水盡其用”的目標。在寧波模式中,單獨修建了一套管網供給工業園區企業,這其中管網投資的來源、工業企業是否足夠聚集都是需要在前期克服的難題。通常由于居民比較抗拒再生水入戶,再生水應用到居民端推行起來等十分困難。在義烏模式中,通過強有力的政策規劃,對新建工業區、集聚區、住宅小區、公共建筑等明確了分質供水的要求,將分質供水納入項目建設選址意見書,并作為土地出讓和招商的必要條件,以此推動再生水在居民端的使用。
第三駕馬車:價格
當我們有了充足的原料、并明確目標客戶群體后,還需要通過成熟健全的價格機制來完成服務提供的過程,以保證商業上的可持續性。在范總的演講中也強調了,水價值的被認可和被實現,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相關閱讀:范曉軍:新蘇伊士總體目標不變,在中國環保市場聚焦四大板塊)。我們接下來探討價格問題。
目前,自來水的基本水價在逐年緩慢上漲,以36個重點城市為例,截止到2020年底,它們的居民用戶平均基本水價為2.35元。受供水成本不斷增加和水價新政策出臺等因素的影響,預計不少城市很快將進入新一輪調價周期。而海水淡化的成本在慢慢下降,噸水成本大多在4—5元之間,甚至有項目能做到噸水成本在3—4元。隨著海淡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和突破,以及其他原水制水成本的增加,給未來海水淡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再來看看再生水價格。原則上來說,再生水的價格需要低于終端的供水價格,才能更容易被市場接受。通過研究國內典型城市的再生水水價制定規則發現,再生水定價通常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政府最高指導價,如北京,每立方米再生水價格不超過3.5元(除開居民中水1元/噸,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品質再生水7元/噸);另一種模式為市場調節價,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但這里有個模糊不清的地帶,一些城市建議再生水銷售價格按照低于自來水基本水價的標準制定,如果使用再生水的用戶免收污水處理費,這一規定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