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依賴書本里去感悟和掌握這些道理大概率容易誤入歧途,最可靠的培養思維能力的路徑就是通過工作來學習“管理”,他可以涵蓋事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提高一個人各方面的效率,這就是我理解的稻盛和夫的“工作即修行”。
前言:
在工作中掌握管理能力是值得用一生持久追逐的事,這個我之前的文章里曾經提到。最近兩年對生態學的學習中我能強烈的直接體驗到萬物相通的道理,自然科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等,學到最后很多道理都會相同,也許這就是我們說的哲學吧。但是對于一般人職場起步的前十年而言,過度依賴書本里去感悟和掌握這些道理大概率容易誤入歧途,最可靠的培養思維能力的路徑就是通過工作來學習“管理”,他可以涵蓋事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提高一個人各方面的效率,這就是我理解的稻盛和夫的“工作即修行”。而方向與效率的組合(互相之間有影響)是決定企業乃至個人發展的唯二主觀因素。
生態學中的部分管理思想
作為我的第四篇聊管理體會方面的小文,這次想分享的是很淺顯的幾個常識。但是在和其他人就戰略定位或組織管理方面的交流中,我發現對方有時會忽視了這樣的常識,導致同樣的很好的管理工具,在討論中出現了分歧或者在實際應用中效果不佳。可見,常識也常常沒有被普遍認識到。而這些常識的再次被掌握,就是我曾經提到的五識循環中一個必經的過程。因此,雖然這些常識很淺顯,但我依然覺得有必要為此再寫一篇,也難得利用上疫情中的閑。
一、 概率論
這個常識首先來自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世界是按概率在運行的,而不是象基礎物理那樣具有確定性。我們都知道,管理學和經濟學本身就是建立在不確定性上面的人文科學,而自然科學到了高階也是如此。但是我們在討論戰略時候,往往忘記了這門學問不存在絕對的正確與錯誤,推演所計算的是不同的方向在成功概率方面的大小和對應收益的多少,所以這里需要強調的概率論常識的運用表現在以下三點:
一個是如果我們拿前人的成功來反證往往容易誤導,這是因為統計學里的幸運者偏差,以及馬云所說的“成功之路學之無益,失敗之坑永可借鑒 “(我的總結)。
一個是這種概率分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客觀方面的重點在于某個領域的某個商業模式可能成功的風險概率之不同,以及由此會帶來的回報的不同(往往符合風險溢價規律);而主觀部分則重在分析自身的長短板與管理者預判的外部條件兩者在未來發展的交互影響中所形成的匹配程度,并以此推測所選擇戰略定位的成功概率和相應收益。戰略定位的目的不只是在追求成功概率和收益兩者綜合評估的最大化,由于這種失敗概率的存在,企業家還需要掂量自身資源和心理承受力來做選擇。
三個是對于選擇在職場中做將而不是王的人(這個占了99%以上),在評估自己與王對工作收益的分配中,有多少能首先充分考慮到之前做王成功的概率?疫情之下你又能體會多少企業家所承擔的壓力?正確的職場觀,是正確的人生觀的一部分,也是決定個人能否在職場中獲得發展的重要基礎,這部分本段下方所鏈接的“王將俠“中已經有所論述了。
【相關閱讀】:
我們E20商學院的劉善武老師最近那篇文章寫的非常好,企業家(王)是連接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橋梁,也是市場化之所以能推動社會進步中的關鍵所在,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家在承擔不確定性概率下的風險所發揮的作用(比如馬斯克這樣極端顯見的例子)。
【相關閱讀】:
我們的社會和個人往往認識不到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在謀求獲得成功中存在著很大的概率性風險,由此就無法真正在民營企業家應該獲得較高風險溢價的回報方面建立長期穩定的共識,這使得我們國家始終存在滑向極左陷阱和市場化倒退的風險,也造成了人才和資金的持續流失。可惜這樣的常識在我國的教育中是極度缺乏的,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將剩余價值理論從經濟學范疇擴展應用到政治學角度中,缺乏了對這個概率論常識的考慮。今天的改革進入深水區,不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不具備建立中性競爭的理論基礎和獲得所謂的制度紅利;存量競爭時代,改革已不再萬能,深層和本源的問題必須要面對了。
在組織管理中,概率論現象也會存在,但是更常見的是“判斷力”常識的忽視。而判斷力,在戰略定位中我們反而不容易忘記他的重要性。
二、 判斷力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人的要素越來越受到重視,組織管理學由此也在發生變革,而這方面劃時代的人物就是德魯克大師。目前看,無論國內火爆的陳春花老師,還是哈佛商業評論微信號推出的很多國內外管理學者或者咨詢師的精彩文章,近幾十年組織管理學方面幾乎都可以上溯到德魯克的影響。
即便這幾十年在組織管理上大家多少都受到德魯克的影響,但細分下的不同管理學派,在組織管理中還是會選擇不同的模式,邏輯自洽性都很強,看上去都很有道理。然而,在我們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理論或者方法的時候,往往會陷入困惑,比如授權與集權的選擇,理論上授權是正確的和符合潮流的,但實際上卻發現往往不是那么理想化,尤其在中國這種文化背景下(法制環境和產權意識缺乏,職務侵占、盜竊技術、反水和另立門戶比比皆是)。又比如管理大還是經營大的辯題,我上次有篇文章與陳春花老師隔空(單向)切磋時,(請點擊:薛濤:要避免“二分思維”-評析北大教授的“管理不能大于經營”),就提醒了績效導向過度的危害。過度重視財務績效的結果導向,是容易違反德魯克所倡導的信任和授權,以及現在流行的彈性組織建設的趨勢的。然而,過度強調彈性管理,又會在企業中導向虛華的PPT文化,正如新東方著名的年會歌曲炮轟PPT事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