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水產養殖污染防控。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行動。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統一規劃,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允許養殖區。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創建,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推進養殖尾水治理,加快建設一批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工程。鞏固江河湖庫天然水域圍欄圍網網箱拆除成果,防止反彈。鼓勵在湖泊水庫開展科學增養殖。強化養殖投入品管理。
第三節 深入推進農村環境整治
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縣為單元,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統一規劃、建設、運行和管理。優先開展水源保護區、黑臭水體集中區域、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鄉結合部、旅游風景區等六類區域內的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選取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模式,規范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與處理設施建設驗收管理,有序推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廁所革命相銜接。已完成沖水衛生廁所改造的地區,加快補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短板。到2025年,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5%以上。
有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開展農村河湖水系綜合治理。統籌農村小微水體治理,全面設置農村小微水體“一長兩員”(河湖長、管護員、監督員)。全面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合理選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技術模式,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到2025年底,全省納入國家監管清單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率達到40%左右。
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定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優化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布局,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網絡。深入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實現村莊公共空間、庭院房屋、村莊周邊干凈整潔。
第四節 提升農村生態環境監管能力
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監管。在長江、漢江、清江等重點流域和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劃分農業面源污染優先控制區域,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監督指導試點。加強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控制管理,規范設置養殖尾水排放口。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完善重點區域網格化監管制度。
加強農村環?;A設施運行維護管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排查評估,分類制定提升改造方案。推動建立財政補貼、村集體自籌、村民適當繳費的運維資金分擔機制,完善依效付費制度。將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等相關設施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強化設施建設與運行一體推進,推廣第三方專業運維+村民參與、BOT、EPCO、設施租賃等模式。
加強農業農村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對10萬畝及以上灌區農田灌溉用水和農田退水、有污水灌溉歷史的典型灌區、萬畝及以上集中連片水產養殖基地開展水質監測。對日處理能力20噸及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和納入國家清單的農村黑臭水體等水質開展常規監測。系統整合農田氮磷流失、地表水、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構建地面監測和生態遙感結合的天地一體化監測網。在丹江口庫區先行先試,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長期野外觀測。加密布設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必測點位,到2025年,實現全省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區縣級全覆蓋。
第十二章 強化風險防控,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圍繞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加強固體廢物、核與輻射、新污染物、工業集聚區環境管理和風險防控,強化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不斷完善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加強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領域重大風險,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第一節 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積極建設“無廢”城市。制定全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有效消納尾礦、粉煤灰、爐渣、冶煉廢渣、脫硫石膏等工業固體廢物。強化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環境整治,落實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等措施。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垃圾焚燒設施建設。加強建筑垃圾污染防治,推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全面推進縣級及以上城市污泥處置設施建設,積極推廣污泥焚燒無害化處理,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荊州市等城市加快壓減污泥填埋規模。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定期開展塑料污染治理部門聯合專項行動,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在河湖水域、岸線、灘地等重點區域開展塑料垃圾清理,建立健全塑料污染全鏈條防治長效機制。構建覆蓋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及處理處置各環節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實現固體廢物清單化、數字化、網絡化管理。開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建立源清單,加強執法檢查。推動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咸寧市等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強化危險廢物處置及管理能力建設。編制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規劃,完善危險廢物處置體系,確保危險廢物處置能力與產廢情況總體匹配。健全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和利用體系,2022年實現所有縣(市)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全覆蓋,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9%以上。加快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理利用能力缺口,統籌新建、在建和現有危險廢物焚燒處置設施、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的水泥窯、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等資源,建立協同應急處置設施清單,保障危險廢物應急處置、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持續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排查和整治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隱患,嚴厲打擊和遏制危險廢物非法收集、轉移、傾倒、處置和利用的違法行為。推進鉛蓄電池生產企業集中收集和跨區域轉運制度試點工作。
健全尾礦庫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建立并動態更新尾礦庫環境監管清單,持續推動“一庫一策”污染防治。嚴把新建、改建、擴建尾礦庫立項、用地、環保、安全準入關。強化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線等重點區域周邊尾礦庫的閉庫治理,推進已閉庫的尾礦庫開展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規范尾礦庫滲濾液收集和處理,加強重點尾礦庫滲濾液、尾水排放及下游斷面的監督性監測,建設重點尾礦庫環境污染風險預警系統。嚴格尾礦庫日常監管,加強汛期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治理與環境應急工作,防范化解尾礦庫重大環境風險。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