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荊荊恩”城市群。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加強長江、清江、沮漳河、三峽水庫、漳河水庫、四湖流域等重點流域的協同治理與保護,建設長江、清江生態廊道。大力推廣宜昌市黃柏河流域治理示范經驗,提升流域綜合治理水平。強化生態空間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共同建設武陵山生態屏障。支持宜昌市和恩施州共同打造“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支持荊州建設國家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支持荊門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和省級綠色發展示范市。加強宜昌市、荊門市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研究,有效減少總磷污染。積極推進宜昌市、恩施州建立清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第五章 持續推進結構調整,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推動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第一節 推進產業綠色發展
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和壓減過剩產能。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速淘汰經營不規范、無法達標排放的小淀粉、小制糖、小屠宰及肉類加工、小磷肥、小磷礦企業。嚴格控制尿素、磷銨、電石、燒堿、聚氯乙烯、純堿、黃磷、電解錳等行業新增產能。穩步推進鋼鐵、水泥、煤炭、平板玻璃、電解鋁、磚瓦等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強化產能化解及置換。嚴禁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擴能。
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制度。禁止在合規園區外新建、擴建鋼鐵、石化、化工、焦化、建材、有色等高污染項目。禁止新建、擴建不符合國家石化、現代煤化工等產業布局規劃的項目。環境空氣質量未達標的城市制定更加嚴格的產業準入門檻,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所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指標進行減量替代。
推動重點行業綠色轉型。大力推進鋼鐵、水泥、玻璃、有色、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技術改造,加快實施限制類產能裝備的升級改造。全面實施能效提升計劃,持續推進清潔生產審核,提升焦化、煤化工、工業鍋爐、工業爐窯等重點領域和園區清潔化利用水平。穩步推進6市1區(襄陽市、宜昌市、荊州市、十堰市、荊門市、黃石市、武漢市硚口區等6市1區)。老工業區企業搬遷改造,力爭到2022年全面完成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任務。
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發展壯大高端裝備、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新興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提升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能級。強化政策引導,支持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支持谷城等地建設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
大力開展綠色園區建設。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使用,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推進建材、化工、鑄造、電鍍、加工制造等傳統制造業集群和工業園區循環化發展。支持長江國際低碳產業園建設,打造全省低碳產業發展高地。鼓勵開展綠色園區創建。全面開展各級各類開發區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大力推進綠色工廠建設,鼓勵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級綠色工廠。
大力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培育壯大綠色技術創新主體,以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核心,充分利用七個湖北實驗室,充分發揮湖北高校科研優勢,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面向企業節能降碳需求的低碳技術服務,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在各領域應用轉化,大力推廣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強綠色技術創新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綠色創新技術“引進來,走出去”,積極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完善綠色技術創新成果應用政策體系,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打造中部綠色技術創新引領區。
第二節 加強資源能源高效利用
持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合理規劃重大耗煤項目布局,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持續實施燃煤鍋爐淘汰,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原則上不再新建35蒸噸/小時以下的燃煤鍋爐。在焦化、工業爐窯、煤化工、工業鍋爐等重點用煤領域,推廣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全省現有的自備燃煤機組改為公用或清潔能源替代。加強商品煤質量和散煤銷售監管,實施年用煤量大于1000噸的煤炭使用單位用煤臺賬管理。開展鄂西北山區散煤清潔化替代。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能評審查約束和倒逼作用,加強能耗“雙控”考核結果應用。
深化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推進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大宜昌、恩施地區頁巖氣調查評價及勘探開發力度,建設鄂西頁巖氣勘探開發綜合示范區。推進荊州煤制天然氣項目實施。加快天然氣儲氣能力建設,推進天然氣管網建設與互聯互通,實施“氣化鄉鎮”工程,推進天然氣在居民、工商業、交通運輸等領域應用。大力推進“氣化長江”工程,擴大全省天然氣利用規模和覆蓋范圍,到2025年全省天然氣消費量達到100億立方米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7%左右。推動多種能源集約高效利用,積極推進工業園區建設集中供熱設施,統籌規劃熱電聯產項目,建設高效熱電機組,同步完善配套供熱管網。大力推進儲能和智慧能源建設,探索開展智慧能源創新示范。
積極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擴大非化石能源消費途徑及比重,積極爭取國家提高三峽電能湖北消納比例,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大力推進太陽能開發利用,推動光伏發電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選擇部分地區開展戶用光伏發電建設整村推進試點,采取集中建設、統一管理等方式發展戶用光伏發電。在宜昌市、襄陽市、荊州市等產糧區和蔬菜產區建設生物質成型燃料項目。在風能資源豐富區有序推進集中式風電項目建設,在江漢平原、開發區等區域建設以就地消納為主的分散式風電項目。大力推進沼氣、生物質等清潔能源利用。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積極探索地熱能、氫能開發利用。
加強重點領域節能。促進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重點企業建立完善能源管控中心,改造高耗能通用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實施能量系統優化、節能技術改造等重點工程,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公共機構、數字基礎設施等重點用能單位能效提升,加快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探索開展縣(市、區)節能評估。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