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2-09-13 09:23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谷林
僑銀股份董秘李睿希介紹,環衛就是為政府進行公共服務,服務內容必然要隨著市場的需求而變化。當有新的需求時,在傳統環衛基礎上做服務增項,可能是最便捷和具性價比的做法。從這點來說,環衛+、環衛一體化、大市政管養、城市管家等,雖然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本質上其實都一樣,它們是傳統環衛業務的升級,都是城市管理的一環,為了更好地滿足城市管理的新需求。
為推進“城市管家”,龍崗區龍崗街道辦事處甚至提前于5月底終止(解除)了龍崗街道大件垃圾收集清運資源化處理服務項目、市政公共廁所管理服務等12個項目的合同,以讓城市管家項目中標供應商提前進場。
根據克而瑞物管統計,截至6月份,深圳市全市74個街道已開標31個“城市管家”項目。根據作者統計的23個項目來看,其中分別有“物業城市”、“城市管家”、“物管城市”等不同的叫法。部分項目可見下表。
在深圳推進城市管家模式同期,廣州也借助物業城市的經驗,同步探索城市全域服務模式,以打通中心城區、城鄉結合部、農村等區域城市管理全部形態,進一步整合區域容貌維護、綠化養護、綜治巡查、“六亂”治理、垃圾分類、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等多方面管理服務。
2021年底,廣州市印發《關于開展鎮街全域服務治理試點工作方案》,根據實際情況,將部分政府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以外的服務性、事務性工作委托給第三方服務企業實施,讓企業承擔城市管理“大管家”的角色。通過盤活閑置公共資源和導入產業等方式,在政府不增加財政負擔的前提下,讓企業自我“造血”提高營收,向市民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的同時也為基層政府減負,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
2022年4月1日,廣州召開鎮街全域服務治理試點工作動員會議,全面啟動全域服務治理試點工作,選取了全市18個鎮街(片區)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開展全域服務治理。截止目前,全市各區試點鎮街“城市大管家”項目已陸續入市。6月6日,廣州專門成立了城市服務運營協會,以進一步推動全區域、全周期、全要素的全域服務治理落地。
深圳、廣州之外,同期全國其他多個省市如重慶、山西、安徽、天津、山東、江蘇、上海等地也有不少“城市管家”類項目落地實施。這幾個月,中國固廢網報道的就有如下項目,項目總服務金額超過125億元:
同場爭雄:環衛企業與物業企業成主力軍
從管理者角度,“城市管家”模式,將政府的一些公共服務內容統一打包給專業企業,一方面客觀上有助于減輕當地政府在此的環衛和公共服務壓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讓專業的企業做專業的事情,由政府制定統一的考核標準,統一支付,有利于節省開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滿足日益精細化的城市管理和環衛服務要求,是當地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提升的表現。
在市場方面,“城市管家”模式,服務內容從傳統環衛延伸到圾收轉運、垃圾分類、公廁維護、綠化管養、管網養護、水域保潔等其他環保領域,也將道路養護、公共停車管理、市容巡查、數字化城管業務等城市管理內容納入服務范疇,符合市場綜合化發展的趨勢——在項目專業細分的同時,也逐步向橫縱更深的層次發展。環衛發展這么些年,市場日益成熟,競爭加劇的同時,頭部企業愈加壯大,“馬太效應”逐步凸顯。“城市管家”以更多內容、更大區域的業務打包方式,適應了并體現了這一特點。
在“城市管家”模式下,跨界環衛的物業企業也借力得以快速發展。
在前面深圳項目的統計中也可以看見,10家物業企業及具有物業企業背景的企業中標了15個項目,5家環衛企業中標了另外9個項目。無論從企業數量還是獲取的項目數量,物業企業都占據了絕大多數。
對此現象,有行業資深人士介紹,一方面是當前很多城市管家項目借鑒了物業城市的概念,特別是深圳,從緣起上就有利于物業企業參與。在實踐中,很多服務內容也都在物業公司日常的業務范圍之內。城市管家,對于物業更多的挑戰在于從墻內業務走向墻外,對一些內容的服務的專業性和對企業內部的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但因為很多中標的物業企業都是比較成規模、作業成熟、經驗豐富的品牌企業,有不少甚至是背靠房地產龍頭企業的全國性物業領先品牌,如萬科、碧桂園、保利物業、雅生活等,實力相對更加雄厚。在市場變化的同時,它們利用成熟的市場化經驗和既有資源,快速抓住時機進行業務提升與改造。
如碧桂園,2000年,以并購方式,相繼將環衛行業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滿國康潔和福建東飛收入麾下,強勢進入環衛市場,一舉成就領先者地位。2021年,其與清華大學團隊、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TalkingData等智囊合作,發起“城市治理智庫聯盟”建設,與阿里云、商湯等組建“城市服務生態聯盟”,共同進行產品開發與供應鏈整合;
而萬科物業旗下、專為城市服務的萬物云城,截至2021年12月31日,業務已輻射全國22個城市,項目數量合計達47個。在“物業城市”上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服務步驟“四步法”,建立了“管理+服務+運營”的全流程業務;
世茂服務則在城市管家的基礎上提出“城市空間管家”的概念,探索將城市道路等開放大空間的業務作為基點,希望后期可以挖掘和拓展場館、公園等小空間的賽事運營、場地運營,以及節能服務等更縱深的項目服務。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