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訊 2011年7月2-3日,由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聯合主辦、中鐵四局集團環保水務開發中心協辦的第34期水業高級戰略沙龍暨環境產業俱樂部活動在黃山腳下舉行。兩天時間里,參會嘉賓回顧政策、市場發展情況,共同展望環境服務業未來之路。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中國水網顧問總編傅濤博士對2011上半年政策、市場進行總結,各位參會代表圍繞環境服務業的商業模式展開熱烈探討。
第34期水業高級戰略沙龍暨環境產業俱樂部活動合影
政策頻出 機遇與挑戰并存
回顧半年多來我國環境領域的政策情況,傅濤博士總結,2010年9月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將節能環保產業列入重點培育對象,為環保產業的發展帶來機遇。中央“一號文件”把水務行業的發展提高到國家的戰略高度。環保部于4月5日發布的《關于環保系統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更推動環境產業向環境服務轉型,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期望正在改變整個產業的形態,為環保產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同時,《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106項水質指標要求也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進一步的挑戰。
中國水網獲悉,與節能環保相關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環境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已提交至國家決策部門,預計將在2011年下半年出臺。同時,環境稅也有望在“十二五”期間開征,這無疑將會對政府環境采購的支付形式帶來影響。
市場拉動 投融資環境展現新特點
傅濤博士在戰略沙龍上分析市場前景:隨著通貨膨脹壓力的加大,貨幣政策將進一步緊縮,“資本為王”的時代也許會再次到來,資本和技術的選擇權重或許會發生較大的變化。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資金缺口將進一步加大。在目前國家貨幣政策緊縮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壓力凸顯。隨著重慶水務及江南水務的成功上市,地方政府大力鼓勵當地的水務公司上市融資,這直接激起了各地水司的上市熱情。
同時,資本市場也繼續看好環保板塊。隨著宏觀投融資渠道的放寬,資本市場給水務行業開啟了新的融資渠道。同時資本市場對環保和水務概念股的認可與熱捧又反過來進一步影響著越來越多的水務企業積極上市,大量的PE/VC也通過資本市場進入到產業發展當中,又為市場增添新的氣象。
環境服務業 環境產業發展新方向
中國環境產業的發展歷經以設備制造業、工程建設也為核心之后,正逐步向投資運營、綜合環境服務業轉型。中國水網了解到,環境服務業既可以在深度上進一步延伸環境產業鏈,也可以在廣度上不斷探索新的環境服務領域,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緩解政府的短期投資壓力,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目前,政府在政策上確定了環境產業向環境服務業轉型的方向,北控水務、首創股份、國中水務等企業也紛紛把各自的戰略定位于綜合環境服務提供商或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在本期水業高級戰略沙龍上,威立雅水務中國區副總裁黃曉軍指出,環境服務業以環境的綜合性服務為基準,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務,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合同環境服務 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在環境服務業領域,合同環境服務的模式引發參會者廣泛關注。合同環境服務是環境服務業的創新型商業模式,環境責任主體(排污企業或地方政府)通過合同或契約的方式采購明確的環境服務,并依據環境效果進行支付。中國水網了解到,合同環境服務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環境服務領域的應用,有利于提升環保效率、支撐環境綜合效果、擴大環境服務業的產值、推動一批優秀企業的成長。
戰略沙龍上,黃曉軍表示,合同環境服務的模式不同于以往制造業用投資換服務的方式,它以合同、運營為核心,作為一種集成式的方案,更為理性和客觀,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社會對企業控股公共資產的爭議。
通用技術咨詢顧問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劉敬霞認為合同化的方式與BOT、BT相比涵蓋范圍更廣,對于保障資金來源、維護項目雙方的權益都有積極意義。但同時,她也指出,具體的付費方式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希望在實踐中能夠積累更多的經驗。
“標準化”是北京亞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偉重點關注的問題,他認為,制定具體的量化指標,運用多個參數來衡量環境保護的程度是合同環境服務模式建立的一個重要前提。
在廣州新之地環保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志祥看來,商業模式與經濟部門的結合同樣必不可少,否則很難走得長遠。在環境服務領域,設備公司、工程公司是服務的一大主體,他建議這些公司在工作中借鑒自控公司“儀表+編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設備公司、工程公司經常會遇到擁有某技術同時開發相應產品,但若要賣設備或做工程往往需將已有技術交由業主委托的設計院,從而導致招標時失去了原有技術的情況,因而他認為這類公司可將部分技術以框架方式交由設計單位實施,在招投標及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再次將產品與技術結合在一起。
本期水業戰略沙龍參會企業包括中鐵四局、威立雅水務、安徽國禎環保、海南立昇、浙江富春紫光環保、西部水務、美國哈希、廣州新之地、華電水務、金州恒基、安徽正大環境、北京金杜律所、華融金融租賃、通用技術咨詢、北京天健創新、廣業集團、江都大江水務、中海昊華環境、麥王集團、北京亞控科技、北京機電院等。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