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沙龍藍皮書32:
環境產業正在轉型 將向環境服務業升級
一、環境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節能環保產業是國務院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內容。目前,環保產業已經形成了約4000億的產業規模,但是,肩負戰略性新興產業重任的環保產業,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產業需求未得到合理釋放。目前的產業規模以現時的水、氣、渣等末端排放控制和治理需求為主導,這僅僅是環境產業需求的一小部分,目前的環境產業也還沒有涵蓋這部分的全部。另一方面,過去環境欠賬的修復,幾乎未納入產業需求之中,而這部分需求在產業中的比重將超過80%。如果不能釋放出這部分需求,環保產業難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任。
二是環境產業停留在投資拉動的初級階段。國家環境產業長期以投資拉動為主導,過分注重工程投資,幾乎沒有實施基于末端的環境消費與采購的資金引導。“十五”期間國家環境投資8000億,“十一五”期間15000億,“十二五”將達到30000億。巨大的投資,主要拉動了有限的工程建設和設備制造,沒有實現應有的產業放大效應,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因子很小,拉動的效率低。而有關部門正在制定的“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規劃仍然停留在這一傳統思路上。
三是環境產業的層次低。環境服務業比重增大是環境產業走向成熟的標志。發達國家環境產業中,服務業比重占到50%~60%,我國的環境產業發展尚處于產業化初期,由環境設施建設帶動的設備制造和工程服務在產業中占主導位置,服務業比重相對偏低。我國目前的環境服務業所占比重僅為20%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四是產業發展與環境改善脫節。在國家巨大的投資下,我國的環境設施有了巨大的增長,以污水處理廠為例,“十一五”投資達到約3000億元,僅中央政府國債投資就達到1000多億。目前,全國縣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數量接近3000座,為環境保護打下了較好的硬件基礎。但是,對污水處理廠運營效果的關注則遠未達到對投資建設的關注程度,預期的環境效果未能如期顯現。環境設施運營服務產業是環境服務業的核心內容,隨著建成的環境治理設施迅速增加,運營服務在實施減排戰略中的重要性逐年加強。運營服務已經成為環境產業實現服務業轉型的風標。
二、環境服務業的定性
發展現代服務業,是中國經濟戰略升級與轉型的主要方向,現代服務業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載體。環境服務業是伴隨著社會對環境要求的提高而產生的,是環境產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由產業升級的需求而產生的現代服務產業。目前,環境服務業已經成為中國環境產業中增長最快的產業領域,是環境產業發展獲得突破的關鍵點。同時,隨著環境服務需求日益綜合和深化,對環境產出要求日益明確,為環境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帶來良機。綜合環境服務業正在成為環境產業的主流業態。
環境服務業是指基于環境需求的、實現環境效果的、為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提供總體解決方案的系統服務產業。環境服務業是環境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環境要求提高而興起的現代服務業核心內容。
按服務環節劃分,環境服務業以環境服務總包為出口,可涵蓋咨詢服務、專業運營服務、工程服務以及相關聯的投資等產業單元。其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環境服務業提供的產品是一種系統化的解決方案。環境服務業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其所提供的服務產品在廣度上涵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從評估設計、投資建設到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在深度上是以達到所要求的環境效果為目標,經過全局設計和考量而形成的一種綜合、系統的解決方案。
其二,環境服務業以可量化的環境產出作為服務成果的衡量標準。提供環境服務的企業獲得收益的基準在于其提供服務后環境的改善能否達到合約中客戶對環境效果的預期,也就是經過一系列服務后,環境的改善程度是否符合標準,而這一標準是可以量化的,如污泥處置量、垃圾處理量等。
其三,環境服務產品由專業的服務公司提供,以合同環境服務為商業模式。隨著環境服務項目的模式、標準和復雜程度的日趨提高,環境服務業的內涵也從單一的技術服務向決策、管理、金融等綜合、全方位的智力型服務發展,從而對環境服務提供單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以單一科研院所為主的格局已經改變,專業化的環境服務公司逐漸成為主流。
三、發展環境服務業意義深遠
目前,環境產業的增長已經不能再單純地依賴工程建設和設備制造,環境綜合服務業勢必成為拓寬環境產業涵蓋面、促進環境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突破口。環境服務業,尤其是環境綜合服務業憑借其專業化的服務能力,既可以在深度上使環境產業鏈得到延伸,也可以在廣度上不斷探索新的環境服務領域,發掘更多的環境市場需求。其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意義體現在以下方面:
1、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型
中國經濟發展30年所支付的環境代價巨大。環境產業正是以勞務的方式逐漸償還這種環境代價的產業,因此具有極大的市場需求。
但是,要釋放這種市場需求,需要建立穩定的支付機制。這種機制首先在末端治理環節得到實現,我們通過企業排污收費和公眾繳納污水處理費等形式,實現了可以經濟量化的市場需求,因此釋放了這部分市場需求,形成了目前每年4000億左右的產業規模。
理論上講,中國的環境修復需求至少是在每年5-10億元的總量上。如此巨大的、持續的環境服務需求,如果如以制造業和建設業的業態進行釋放,這需要極大的投資拉動規模,勢必造成新一輪的經濟失衡;如果不釋放,則使中國面臨巨大的環境和可持續增長壓力。如果能夠以環境服務業的形態,從環境服務的需求方進行消費引導釋放,利用需求方的放大效益,將以少量資金引導,釋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
2、緩解政府短期投資壓力
中國目前的環境欠賬巨大。如果以直接投資方式全面治理和修復生態環境,目前的各級財政均難以支付如此巨大的成本,而我國《預算法》又嚴格限制了地方政府的發債行為。
如果以環境服務業為主要方式來治理環境,提供綜合環境服務的企業主體將可以利用商業融資,來解決資金問題。而地方政府可以將數目巨大的一次性投資,化解為未來15-20年的、長期穩定的環境服務采購,從而使支付可行。通俗地講,就是讓我們這一代和我們的下一代,一起來償還我們父輩的環境欠賬。
3、促進經濟持續增長
如果環境服務需求得到合理釋放,廣義環境產業將達到GDP總量的15-20%(德國達15%左右),將極大地促進新增就業,引導中國經濟新一輪的“綠色”增長,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而且,可以以我們取得的環境治理經驗和產業力量,在未來數十年服務于緊跟中國發展步伐的第三世界國家,實現中國經濟更長遠的經濟發展保障。
4、利于實現環境保護目標
我們所面的環境問題日益綜合,單純的工程難以實現和保障環境效果。過去十年來許許多多投資巨大的清淤工程、治理工程等以工程形態出發的重大工程項目,只能保持短暫的環境改善,形成巨大的投資浪費。而且這種模式正在“十二五”持續著,急需改變。
環境服務業以實現服務效果為目標,也就是以環境的有效改善為目標,改變了以裝備制造先進性和工程建設質量為目標的傳統環境產業的服務標的,是一種由服務主體直面環境效果的全面的產業升級。各級政府以及污染責任企業,以實現環境改善作為付費的前提,將從根本上改變環境設施建設與環境效果改善脫節的弊病,也因此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提升的真正結合。
四、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思路
釋放需求、政策扶持、模式創新將是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思路。
釋放環境市場需求,首先應建立健全各項環境標準和法律法規,在此基礎上嚴格執行環境監管,從環境產業末端形成管理上的倒逼機制,從而約束環境責任主體的行為,監督環境責任主體切實履行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責任和義務,調動環境責任主體采用環境先進技術和服務的積極性,從而全面釋放環境產業的市場需求。
改變投資拉動的產業扶持方式,建立末端采購補貼的轉移支付機制,逐漸減少乃至完全取消基于計劃投資的轉移支付和補貼方式。制定政策鼓勵各級財政資金以服務采購的方式直接采購環境服務。對環境服務采購的企業予以“基于環境產出”的采購補貼。減免采購環境的流轉稅。
培養產業主體。開展合同環境服務的模式試點,鼓勵企業積極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促進創新資源、創新成果向環境生產力的轉化。
相關專題:http://www2.h2o-china.com/meeting/2011exhibition/dt.shtml
編輯:孫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