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顆明珠,全省人民對太湖有著深厚的情愫和美好的記憶。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事件的切膚之痛,直接催生了生態意識的覺醒。省委、省政府痛定思痛、狠下決心,將太湖治理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中之重,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太,大力推進太湖綜合治理。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從2008年起省級財政每年安排20億元、太湖流域各市縣每年從新增財力中劃出10%的資金專項用于太湖治理,目前已完成治太資金投入310億元。二是強化控源截污。編制實施15條主要入湖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關閉淘汰小化工3000多家,鄉鎮一級基本實現污水處理全覆蓋。三是加強生態修復。大規模實施生態清淤,啟動10個省級濕地保護示范工程,建設環太湖生態防護林。四是持續調水引流。實施常年“引江濟太”工程,改善太湖及周邊河網的水生態環境。五是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在太湖流域推進環境資源區域補償試點,加快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經過3年的努力,太湖水質已經得到初步改善。我們爭取用8到10年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太湖水污染問題,讓這顆“江南明珠”重現碧波美景。
眾所周知,江蘇人口密度全國最大,人均環境容量全國最小,單位國土面積工業負荷全國最高,這樣的省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保護生態作為科學發展的重大任務。沒有綠水青山,難保金山銀山。在“保增長”成為“重中之重”的大背景下,我們鮮明地提出,無論經濟環境發生什么變化、保增長的任務如何繁重,環境保護的“硬杠杠”絲毫不能放寬。我們堅持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管理創新“三管齊下”,組織實施重點節能減排項目,深入開展化工企業專項整治,建成了一大批節能和循環經濟重點工程。目前,全省所有市縣均建成污水處理廠,大型火電機組全部安裝脫硫設施。“十一五”以來,江蘇已累計實現單位GDP能耗下降18%左右,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削減14.8%、22.8%,成為全國惟一連續3年完成總量減排指標的省份;全省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1個百分點,增長速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
編輯:姚森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