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陜西渭南赤水的中石油“蘭(州)鄭(州)長(沙)”成品油管道渭南支線發生漏油,泄漏量為150立方米,漏油隨后流入渭河,并有部分流入黃河三門峽市境內。
當天,國務院迅速成立“中石油渭南柴油泄漏水污染事件工作組”。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也在第一時間啟動了《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1月4日晚,由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任組長,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水利部、中石油等部門負責人和相關專家聯合組成的陜西柴油泄漏污染事件國務院聯合工作組在河南三門峽召開了協調會部署處置。
此外,黃委會要求在三門峽水庫蓄水位達到318米之前,清理完已進入庫區的油污染物。力圖使油污的清理在第一道防線內解決,不使用小浪底和邙山引水提灌站的第二第三道防線。同時,河南省沿黃各市在原來水質監測點的基礎上立即增設了新的監測點,監測頻次由原來的每天一次迅速升至每小時一次。同時在三門峽至平陸大橋、三門峽庫區內及澠池南村大橋前設置三道設施攔截吸附,將污染控制在三門峽境內。至此,作為防污第一道防線定的三門峽水庫成為了治污的主戰場。
今日,中國水網從已由事故現場返京的,此次污染事故處置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張曉健處得知,經過相關部門6天6夜的協同奮戰,三門峽水庫已于1月6日上午8時開始小流量放水。據當日12時監測數據顯示,三門峽庫區下排水質石油類濃度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黃河閘壩正在逐步恢復正常調度。
在談及此次污染事件是否會危及到城市的供水安全時,張曉健介紹到,三門峽市并不以黃河水為飲用水源地,河南最近的飲用水源地是小浪底水庫以下,即鄭州以下,而河南各沿黃的4個城市都有調蓄水庫,這些調蓄水庫實際上是沉沙池。因為黃河水泥沙含量較高,無法直接進自來水廠,且沉沙池中河水的停留時間較長,即便在城市供水量日益增加的今天,喝水在塵沙池中至少也要停留10到15天時間。
此外,柴油污染主要是生態影響,不是毒性物質,因而石油類總量的要求對于飲用水的標準甚至要比地表水三類水的標準寬松。
另據鄭州市自來水公司提供給中國水網的消息稱,鄭州市環境監測局在鄭州黃河花園口南、中、北監測斷面,每小時取水監測石油類指標一次,直至6日檢測結果未發現異常。
隨著三門峽庫區水污染處置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的日益顯現,在沿黃各市相關部門繼續強化污染處置工作,配合中石油做好污染處置后續工作的同時,又不得不讓人想起同是以“中石油”為污染主角的2005年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從此次渭河污染事件幾日來的監測數據來看,顯然這一污染事件是不能與松花江事件“相提并論”的,那么,我們是不是真的該慶幸?慶幸渭河泥沙多、水流小?慶幸渭河基本沒有任何供水功能?慶幸此次污染并非源自毒性大的化學藥品?慶幸污染段并未處于城市取水口附近?
此次事發后,各級各地相關部門迅疾采取了相應措施,啟動應急預案,加強水質監測。但時至今日,相關的責任認定依舊沒有結果。縱然柴油污染不是毒性物質,但對生態的影響究竟危害幾何?此次污染雖然沒有遭受更大的危害與損失,但是這條本已多災多難,泥沙多、水流小,常年渾濁,嚴重污染由來已久的母親河,又能經受得起幾次如此的污染呢?
編輯:姚森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