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企業的收入構成,怎么在疫情這三年挖干了地方財政余量情況下,我們開拓哪些方面來保持增長穩定。昨天邢總講首創To B、To C思考,他說的To C也不完全是供水,更多是經營性、自由的收入來源,其實就是我前面說的需求風險大的純經營項目。(首創環保邢俊義:ToG業務將成環境行業主戰場,服務產品化關乎未來發展)如果我們寬容點把供水也算里邊,目前收入結構53%是純政府付費,42%但其中大部分是供水這類壟斷經營的也是約束型較高的項目,只有5%是來自工業,我說工業是運營收入不是工程收入,我估計中間還有蘇伊士很大一塊占比。同時我們再看十大影響力企業在供水業務上,并不比其他入圍企業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工業廢水和再生水運營收入上占比要比其他水務企業要明顯,這是為什么呢,十大影響力入圍企業中很多常規的水務集團供水業務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到了工業業務這部分,我們的十大影響力企業比他們走得更快一些。
再生水這個業務,最近文件下了又一批,大概100個項目推進。再生水還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沒有突破——再生水的收費。區域再生水配置這個名字起的很高大上,水到自然界一晃,雖然更利用了自然的力量,反而卻導致錢收不回來:就像南水北調東線最大的難題就是收不到錢。在技術角度是對的,利用天然河道進行配給效率最高,但是收費機制和商業模式上,所有的山東的城市都不愿意給錢,在天然河道里,很難區分每股水的來源和權屬,造成了收付費的困難,所以就像我之前提的,很多東西不是光技術邏輯解決的。
薛濤在“2022固廢戰略論壇”談商業邏輯:烏卡時代——尋找確定性
所以,工業水處理市場是否或者怎么成為重資產企業轉型的下一個戰場?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告給在座的企業一定的思考。
張慧春總曾經說過,他要做一個高品質的膜集成公司,在工業水處理領域要做王的女人,意思是要挑好的甲方。目前來看右側的幾個領域,至少前幾個還是不錯的。因為工業水處理的領域太龐大,我們后面會展開一部分來分析。從能力打造來看,作為工業上水的投資角度來說,安全性肯定大于工業廢水部分。對于投資型企業,做BOT肯定存在更大的風險。
這個角度來說,剛在我的題目叫結構化分析,E20研究院一定先給大家提供一些結構分析工具,然后逐漸展開。這個工業廢水分析大概需要持續四到五年以上,首先把分類邏輯做出來,這就是我們說什么是工業?我國對于產業的分類,第一產業是農林牧漁業等、第二產業包括采礦也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三產業是服務業,疫情期間對第三產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重點分析第二產業的工業,工業包含采礦、制造、電力等三大行業。我們曾說到的養殖廢水,是第一產業產生的廢水,是農業廢水的問題,不是工業廢水。第三產業是對應服務業,廢水產生的量就更少。
中美貿易戰的話題中川普提出的“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主要是干什么?讓制造業回流,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工業增長對GDP的影響至少占到30%,而且有很多周邊效應,所以工業對于中國未來實際上非常重要,我們GDP增速本質跟工業增速幾乎同步,雖然比例只占30~40%之間,但是對國民經濟影響完全同頻的,這之中也有因果關系。
而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這一塊來看,工業三大部分,采礦業、制造業、還有公共事業,其實我們環保行業(市政水務)也屬于工業一部分,我們屬于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時服務制造業和采礦業。但是大家都在搶的是什么?搶的是制造業,美國和我們一樣都在搶制造業,每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制造業幾乎占到80%以上,占到了絕對的比例,采礦業占比最小的,這是工業的一個基本情況。
我們首先來看采礦業,采礦業中間比較明顯的上升可以看到是煤炭。礦井水商機是我們看到這里首先想到的,從萬德斯成功進入第一個礦井水項目,這三年來,北方對地下水保護和水資源利用,疊加的煤炭行業在這幾年的高景氣度,煤炭開采投資上升中也帶動了礦井水處理很好的機會。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