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日-3日,“2022(第二十屆)水業戰略論壇”于8月2日在北京召開。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在論壇上做了題為《三生萬物:再談“再生水”》的主題發言。本文將演講分為七部分,詳細記錄了薛濤半小時的發言內容精華,以供讀者閱讀。
兩分鐘要覽速讀
1、三生萬物,源于《道德經》,“三”代表了各種變化和風險,但也代表了無限的可能。我們正處于這一個受新冠疫情、經濟環境、國際政治影響下的不確定性的時代,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的戰略方向,是每個企業都面臨的問題。
2、去年對再生水數據的準確性來源和準確性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今年“再談再生水”,力圖從一個更為多元的角度尋找再生水未來的機會。
3、環保這類公共服務和準公共服務領域,行業的發展不是單一技術因素驅動的,而是在公共管理壓力下,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相互交融所產生的創新驅動和突破,同時后兩者會對居于上位的公管形態產生反作用。企業要將這三個因素反復推演,來尋找戰略方向。而市場永遠是其中決定性力量。
4、“水十條”、“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污水資源化”三大政策文件影響“十四五”水務行業的發展。用公管、技術、商業三大維度來分析各政策的效果,由于斷面考核這個強有力的手段,“水十條”在公管方面的壓力最大;而提質增效主要在管網的提升,對于技術的要求最高,但商業模式欠缺,“污水資源化”最有可能形成to B的成熟的商業模式,但其行政管理壓強的效力仍需進一步觀察。
5、資金的有限性和治理的緊迫性引發治理時序的問題,最終反饋到具體的技術選擇。典型的在斷面達標和CSO溢流控制上,由于全面的雨污分流和海綿城市的建設在資金和時間上與當前治理要求的不匹配,應急的分布式污水處理裝置成為一些地方的選擇,并逐漸由應急變為日常處理的一部分。
6、再生水在南方是以區域污水資源化模式為主,收費機制暫難以建立,而北方缺水地區更有利于形成易于收費的“管對管”再生水利用模式。生態環境部推廣的再生水調蓄庫塘介于二者之間,但商業模式的形成仍需觀察。
7、黃河大保護下,水資源是限制地方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地下水的壓減也促使黃河流域缺水的省份再生水的利用,但驅動因素十分復雜,受到其他水資源的影響。以山東為例,在地下水壓減使用這一行政壓力下,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再生水三種水源存在互相博弈的關系??缌饔蛘{水、海水淡化對再生水有擠出效應,但同時高成本的調水會有利于海水淡化和再生水的商業模式的自洽。
8、在青島的實踐中,跨流域調水成為地下水、本地水地表水的重要補充;海水淡化在青島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也形成了商業閉環。但成本高也是這兩類水源所不可回避的問題。再生水的價格優勢有利于其商業模式的形成,但進一步推廣應用也需要未來政策支撐。
三生萬物,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
今年對E20來說是特別重要二十年,也是水業戰略論壇舉辦的第二十年,再次感謝克服萬難參加論壇討論水務行業發展的各位老朋友。這次PPT的主題,我起了一個很“道家”味道的名字“三生萬物”。“三”大家都覺得是好事,因為三是最穩定的結構。然而就像科幻小說三體里描述的一樣,其實三也會是最不穩定的結構。它代表了無限的可能,也帶來了各種變化和不確定性,這也許是三生萬物的另一種解釋。今年是疫情的第三年,年初我和傅老師都沒想到今年的論壇開得這么不容易。我們想來,明、后年對疫情躺平的政策也許一時半會真不會來到。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在這個越來越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怎么尋找我們戰略上的確定性,以上就是我選擇“三”的原因。
當前,無論國有企業家、還是民營企業家,都要面臨大量的 ,完成任務、資產安全、保證增長等等,各種各樣的三角可以畫出很多,我們就處于這樣的時代,正如《三體》中所描述的三顆恒星構成的極不穩定的系統,因此“三”也代表了各種變化。就像羅永浩所說:“我們未來不變的就是每天都在變化”。開篇想談的第二件事就是“再生水”,上午也請胡洪營老師專門分析了再生水。(詳情請點擊:胡洪營:建立區域水生態循環利用系統是水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實際上企業所面對的再生水業務開展起來十分困難,因為要面臨的大量收費環節以及工業客戶增長的不確定性,包括它的取費空間。但是現在每個企業都把再生水作為自己下一步轉型的方向,因此我們知道市政污水這種依賴政府付費的簡單模式已經無法支撐企業未來持續增長。
在疫情第三年我們看到這樣恐怖的地方財政數字,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為負10%,土地收入同比增長負30%。在近期中央的會議中對于疫情防控的信號來看,未來對疫情的防控仍未放松。因此,地方財政持續緊張也是必然。
再來看看2022年上半年,水務上市企業應收賬款的暴漲,企業的應收賬款同比上漲了30%。所以大家要說要突圍,要看再生水。我也看到目前一些文學性的戰略文章,一般將我們所處局面的解圍方法簡單概括為:技術領先。但我一直以來的觀點,在這個市場上做研究特別困難,就是因為它不是僅靠技術一個因素能支撐我們水務行業發展。
三個維度,相互作用驅動行業發展
在我們這個行業做戰略研究,想要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一定要從這三個維度同時思考:即公共管理、技術創新、商業模式三個因素。技術在中間只是一個驅動力而不是唯一驅動力。在當前的形勢下,如果不從公共管理和商業模式去思考,就無法理解行業的一些現象:如在中國DTRO膜的盛行而不是在其原產地德國,是因為我國對填埋場滲濾液的特殊的管理模式,這也成就了嘉戎的上市;比如我們關注景津及其他一些新的做污泥干化企業的上市,這種熱度在國際市場上也是沒有的,而在中國污泥的管理模式下,污泥干化路線十多年來不斷的在迭代更新;再比如我們的原位提標技術,以及后面會提到的分布式污水處理技術,這些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場景跟國外完全不一樣,這些商機的出現,其實是這三個要素同時作用有關,而不僅僅是技術這個唯一要素。環保市場一定是在一個高壓的公共管理壓力下,來自技術和商業模式相互交融中產生的創新,在這樣的突破中,底部兩要素的合并力還會向上反彈。比如我們很多環境標準的出臺,是因為技術運用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成熟的地步。又比如中央文件(2021年的污水資源化文件)對于地方創新實踐的一些技術路線的再確認,如分布式污水處理,就是來自看到市場的實踐對于解決問題的實際效果的提升,也不是一個單點技術因果的演算。所以我們分析戰略時,想要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下,想去尋找確定性,一定要見這三個因素反復推演,而市場的力量永遠是決定性的力量。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