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生態文明邏輯下的“30·60”戰略——環境產業該如何低碳發展?
2環保督察升級,細分領域需求釋放,環境管理持續向理性、規范邁進
2021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分三批對17個省(自治區)及2家央企開展例行督察,曝光典型案例87個。2021年的環保督察相比以往力度進一步加大,重點更加突出,關注領域更加細分,更加針對當前環境治理難點和痛點,部委協同性也進一步加強,中央和省級兩級督察體系已基本建立。
督察將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落實情況作為督察重點,高度關注嚴格控制“兩高”(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緊盯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生態修復治理緩慢問題,密切關注群眾反應強烈、反復投訴的環境污染問題。
督察中曝光了多起案例,主要包括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突出短板問題。比如遼寧省朝陽市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工作推進不力、銅仁市中心城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推進不力、長春建筑垃圾違法填埋、河南垃圾滲濾液積存、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等問題。
環境管理也日趨理性化、規范化。在資金管理及監管等環節均強化力度,與此同時,價格管理也逐步推進。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進一步規范和加強中央生態環保轉移支付資金管理,充分發揮生態環保資金職能作用。危廢跨省轉移嚴上加嚴,針對強化危廢監管及利用處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強化危險廢物收集轉運等過程監管,提升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基礎保障能力。8月初《城鎮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和《城鎮供水定價成本監審辦法》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供水價格制定和調整的各項依據。
提示產業關注
督察中反饋的問題涉及眾多細分領域,E20研究院認為,這些問題在揭示環保問題的同時,也反映了環境產業治理將重點關注的方向。
如污泥處理處置難題。污泥處理處置監管趨嚴且形成常態化,此外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整體規劃下,污泥的處理處置后端出路問題仍需從政策層面予以高度重視,包括但不限于目前存量污泥的無害化妥善處置,以及污泥處理設施的補短板建設,還包括污泥處理處置新技術的研發與技術突破等。
管網建設和維護難題。針對污染物收集處理率低,應優先實施投入不大但效果明顯的提質增效措施。另外一些提質增效對策投入大、工期長,需要從長計議,系統規劃、逐步實施,是久久為功的事情,如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海綿),控制溢流污染;建設溢流控制設施,提高截留倍數;控制管道的入流/入滲。
垃圾焚燒項目建設嚴重滯后存量填埋設施環境風險日益突出。近年來雖然全國各地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斷提升,處理缺口正在逐漸縮小,但存量填埋設施的環境問題日益顯現,已然成為生態環境新的風險點。特別是滲濾液處理不達標、防滲系統薄弱、日常作業不規范等環境隱患突出,對周邊環境構成潛在威脅。對此,應充分做好滲濾液的收集導排、填埋氣收集處理等相關工作,有序開展填埋設施的封場治理。
農村污水項目頻“曬太陽”,仍是“十四五”產業聚焦熱點。在國家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 “十四五”時期農村污水治理仍將是行業關注的熱點。但各地如何因地制宜的做好相關規劃,選取經濟合理的治理技術,以及如何有效的建立起價費機制,仍然是農村污水治理中的重點和難點。
同時,工業廢水處理需求凸顯,“零排放”等技術挑戰大;廚余治理滯后帶來的有機垃圾處置市場空間;工業園區環境問題帶來的市場機遇;危廢管理不到位帶來的跨區域轉移/協同處置模式;湖泊污染帶來的水體治理提升等也將開啟不小的市場空間。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表示,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相對低端,極易在價格戰中陷入低端循環;數據準確性還有待提升,部分企業存在造假行為;數據整合和分析能力相對較弱,對環境決策支持力不夠等。因此,在上述背景下,真正具有技術實力的,能夠解決客戶痛點問題的環境監測企業將在未來的競爭中更具優勢。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