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其中對碳達峰期間需要強制性減排的行業也做了詳細的目標要求。而固廢行業作為自愿性減排行業,在這一時間點上正面臨一個選擇:要不要主動發力?是現在發力,還是在2030年碳達峰之后發力?
2021年12月16日,在“2021年(第十五屆)固廢戰略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凱軍指出,在甲烷減排和碳中和方面,固廢行業是最具有潛力作出貢獻的行業,應該現在就開始發力。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 王凱軍
溫室氣體控制歷史悠久,中國打出先手牌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開啟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治理進程。1995年起,該公約締約方每年召開締約方會議。1997年,各國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在國家層面首次設定減排目標。《京都議定書》之后我國和印度是申請CDM最多的國家。歐盟規定2013 年后將嚴格限制減排量大的 CDM 進入 EU-ETS,只接受最不發達國家新注冊的 CDM 項目,并且不再接受中國、印度等國家的申請。
第一次提出減排目標時,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排在全球第三位。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時,我國已經成為排放第一大國。當時我國和國際上爭論最多的是“人均”、“歷史責任”和“發展權”等,關系到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問題,在客觀上也為我國爭取到很大的時間緩沖。2020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新的高度。
2020年,習總書記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3060”目標的發布,選擇了非常恰當的時間點,在大家關注中美貿易戰的時候、關注疫情等重大國際事件的時候。中國主動提出了“3060”目標,如果錯后一年,特朗普下臺,拜登上臺之后再發布,中國就會非常被動。所以,中國“3060”目標的提出,是打了一個先手牌。此外,在爭取了20多年的發展時間后,我國確實面臨發展方式和產業轉型的問題,否則下一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壓力。中國碳排放總量遠高于全球其他國家,實現碳中和的堅定決心將深刻影響中國的能源結構。
溫室氣體控制不是人類面臨的唯一問題
1987年由布倫特蘭夫人擔任主席的世界環發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至今,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2015年,聯合國制定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安全飲水和污水處理等都在其中。但是,全球還有22億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供應,42億人缺乏安全的污水和衛生設施。
王凱軍介紹,“我的博士導師是個荷蘭人,他一貫反對世界上還有數十億人無法滿足生存條件情況下,討論生物多樣性、碳捕捉等問題。”所以,對溫室氣體的控制只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世界各個國家都會根據本國特定的發展階段和問題,選擇“雙碳”目標下的策略,中國選擇的策略是什么呢?
2021年3月15日,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強調“要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這在未來十年到十五年之間都將是中國的主基調,而且這個主基調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主基調。
碳達峰”與“碳中和”不同時期廢棄物管理的需求
為什么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這將成為主基調?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其中對碳達峰期間需要強制性減排的行業也做了詳細的目標要求。比如汽車、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都在其中,并且占比較大。而固廢行業作為自愿性減排行業,在這個時候面臨的選擇是,要不要主動發力?是現在發力,還是在2030年碳達峰之后發力?
王凱軍強調,需要了解的是,碳達峰之后,很可能20年前容易減的碳排量基本都減完了。以此為基準,可能2060年碳中和后能源活動中大概有20%左右再也減不下去了。中國到2060年可能還有20億噸碳是減不下去的,這時固體廢棄物的碳排量就成了主要可減的部分。
“碳達峰”目標完成后,能源活動排放明顯削減,廢棄物處理和農業管理的溫室氣體排放比例相對比例顯著增加,控制這兩部分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成為“碳中和”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因此,王凱軍認為,在碳中和方面,固廢行業是最具有潛力作出貢獻的行業,應該現在就開始發力。
工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固廢以及城市固體廢棄物,在碳減排上包括負碳排上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從生物質發電、清潔供熱、生物質天然氣、生物質液體燃料以及化肥替代、BECCS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作用。王凱軍指出,這和我們選擇什么樣的固廢處理方式有非常大的關系。如厭氧發酵、焚燒、沼渣沼液還田等。
在這個主基調下,中國沼氣協會發布了中國沼氣行業雙碳發展報告,提出中國沼氣行業的雙碳發展目標。分析了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城市污泥、垃圾填埋氣、餐廚及廚余垃圾、工業廢水等有機廢棄物處理對未來碳減排的影響,在未來新的能源結構里,生物質也是可以找到的唯一的零碳燃料。而廢棄的生物質占了生物質總量相當大的一部分,因此以厭氧為核心處理技術產生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的技術路徑,符合我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主旋律。以這個角度來看待固廢處理行業的作用意義就非同小可了。
城市有機廢物產生可替代能源的潛力
預測2030年和2060年,我國城市有機廢棄物量分別約為5.1億噸和5.7億噸。2060年我國城市有機廢物沼氣產生潛力可達570億立方米,可實現減排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農業有機廢物產生可替代能源的重要潛力
農業廢棄物是產生沼氣的主要力量。預測2030年和2060年我國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量分別約為54億噸和48億噸。2060年我國農業有機廢物產生沼氣潛力達2500億立方米,可實現減排4.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