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進生態省建設試點。優化生態省建設目標指標和任務,2021年底前完成《湖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和修編。強化生態省建設組織領導,將生態省建設納入地方黨委、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加強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制定生態省建設年度工作方案,明確責任分工。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建立聯絡員工作機制,定期研究生態省建設重點工作。健全跟蹤調度評估機制,持續開展生態省建設年度考核并將結果向社會公開。
深入推進“五級聯創”。打造鄂西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帶。支持武漢市、宜昌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優先支持已創建成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的地區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加快推進襄陽市、荊州市、孝感市等地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創建。提升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質量,打造精品生態鎮村。推動建立省-市-縣聯動的示范創建激勵機制。強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模式的宣傳推廣,凝練“湖北樣本”,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邁上新臺階。統籌推進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建設,助力“五級聯創”。“十四五”期間,力爭新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不少于25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30個、省級生態鄉鎮200個、省級生態村1000個。
第二節 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建立生態產品目錄清單。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探索生態產品定價、認證與成果運用。大力推進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生態產品公用品牌建設,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鼓勵各地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和路徑,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加快推動武漢綠色發展示范、三峽地區綠色發展,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協作工程,支持十堰市、神農架林區、恩施州等地創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總結推廣鄂州市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重點生態功能區取消經濟發展類指標考核,其他主體功能區實行經濟發展和生態產品價值“雙考核”。創新金融產品,加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金融支持力度。推動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建設。
積極開展“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和制度,支持十堰市打造“兩山”實踐創新先行區,支持恩施州等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到2025年,力爭新增5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加大“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監管和宣傳力度,總結凝練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兩山”轉化模式,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借鑒。
第三節 構建國土空間保護新格局
筑牢“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生態格局。堅持主體功能區定位,優化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結構,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在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統籌長江、漢江、清江流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構建水生態保護網,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強化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生態屏障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加強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神農架林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增強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供給能力,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丹江口水源區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推進洪湖、斧頭湖、長湖、梁子湖等湖泊濕地生態功能修復與保護,恢復江湖連通廊道和濕地蓄水調洪能力。加強江漢平原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耕地生態功能,保障全省糧食安全。
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優化調整“三線一單”相關內容,建立全省統一的“三線一單”信息管理平臺。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強化“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嚴格落實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一般管控單元分區分類管控要求,將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及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作為區域內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資源開發、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規劃環評、生態環境治理與監管的重要依據。
第四節 推進城市群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建立城市群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機制。編制城市群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和工作方案。統籌推進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跨界區域流域協同治理、大氣聯防聯控、生態空間共建、環境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同開展工業源、移動源專項治理行動。強化跨界流域、湖泊、水庫等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協同建設生態廊道。合力嚴管生態保護紅線,共同建設生態屏障。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共享機制,推進污水、垃圾、危險廢物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提升環境治理效能。積極推進城市群生態環境聯合執法、交叉執法,完善環境風險管理和協同應對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建立多樣化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跨界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
武漢城市圈。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城市圈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同城化示范區。發揮武漢市環境科技和人才優勢,壯大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控,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工程,推進鋼鐵、石化、汽車制造、火電、水泥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和循環化改造。推動長江、漢江、府澴河、東荊河、漢北河以及梁子湖、斧頭湖、武湖、龍感湖等重要流域湖泊系統治理。建設長江干線及長江支流生態廊道、洪湖-梁子湖、漢江-汈汊湖等湖庫生態廊道。圍繞環武漢主城區周邊50公里左右生態區域,建設環城生態帶,加強大別山、幕阜山生態屏障建設。實施森林城市群協同建設工程,積極開展以武漢市為中心城市的“湖北長江森林城市群”建設,支持咸寧市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推進城市圈開展跨界斷面水質生態補償。建立漢江、漢北河、府澴河上下游水環境聯合監管及應急處理機制。
“襄十隨神”城市群。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高水平保護和“兩山”轉化示范區。重點加強秦巴山、漢江、丹江口水庫交界地區生態保護。優化漢江水資源調度,保障漢江生態流量,聯合開展漢江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漢江沿岸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打造漢江綠色保護帶。推進鄂北生態防護林、鄂北水資源配置二期、引江補漢、沿漢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漢江干支流礦山生態修復、丹江口水庫涵養林、府澴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鄂北旱包子地區水資源優化配置、隨南大洪山北麓區域水系連通工程、隨州“三區兩線”礦山復綠和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實施,聯合打造鄂北生態屏障。支持神農架林區建設示范國家公園,持續實施聯合國環境署GEF大神農架項目。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