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產化的誘惑:成本降下來了
如同其他類似城市一樣,無錫污泥問題也在2009年前后迅速爆發,成為了讓地方主政者們非常頭疼的事情。這時候國聯集團進入了無錫市主政者的視野。
之所以選中“國聯集團”作為“污泥”問題的化解者,是因為早在2005年左右,國聯集團就嘗試過污泥的焚燒處置。當時國聯環保能源集團下屬有一家垃圾電廠,主要的任務是為無錫市的工業企業提供蒸汽、電力的支持,同時處理無錫的城市生活垃圾,而早期的污泥是與煤一起摻燒處理。這為國聯集團涉足污泥領域做好了鋪墊。
2010年,國聯集團由其下屬的國聯環保能源集團牽頭控股設立了一家專業從事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工程的公司——無錫國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并將這家公司作為承擔國聯涉足污泥處置實施路徑的主力。
無錫市要求國聯集團對污泥進行無害化的就地處理。為此,國聯集團專門組織了一套班底,進行調研,最后選擇以焚燒作為污泥處置的最終路徑。國聯集團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家政策、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效實用的污泥處置新型工藝路線——“微生物法源頭減量+調質深度脫水+資源化焚燒”。按照國聯的工藝,污泥在焚燒前,需要進行再加工。
2012年,隸屬于無錫市高新水務有限公司的無錫梅村污水處理廠,由于產生污泥量越來越大,決定委托無錫國聯以特許經營的方式對剩余污泥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處理。
這個項目后來成為無錫國聯的代表性BOT項目, 2014年上海水業熱點論壇還曾組織與會嘉賓一起參觀了該項目。
2013年3月,項目開工建設。臨危受命的無錫國聯,僅用了4個月就實現了項目的正式運營。
項目污泥處置設計規模為300t/d(含水率80﹪),考慮到后期污水廠的升級,項目一期建設規模為200t/d,預留100t/d的擴建位置。
項目選擇的工藝路線就是無錫國聯的招牌技術——“微生物源頭減量+調質深度脫水+資源化焚燒工藝”,主要處理梅村污水處理廠含水率97﹪的剩余污泥和無錫新區其他污水處理廠含水率80﹪的脫水污泥。
2010年11月,環保部發布了《關于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環辦2010157號),《通知》中提出,“污水處理廠以貯存(即不處理處置)為目的將污泥運出廠界的,必須將污泥脫水至含水率50%以下。”
這一標準的設定,為高干脫水獲得大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那幾年,高干污泥脫水設備迎來了大發展,我國的污泥處理中出現了以景津環保為代表的板框脫水方式,還有類似于利用同濟大學的科研能力在技術上進行了優化的上海同臣獨特的疊螺式污泥脫水機,等等。
無錫國聯的梅村水處理廠污泥深度脫水項目中使用的壓濾機就是景津環保生產的,但濾布還是用了無錫國聯自主研發的產品。
2014年在項目參觀現場,中國水網編輯拍下了剛剛壓濾過污泥的設備(如下圖):經過壓濾后的泥餅會迅速落地,且濾布上基本不會有污泥殘留。(相關閱讀:從“赤腳醫生”到“專科治療” 走進中國首家污泥專科醫院)
上海水業熱點論壇期間參觀梅村水處理廠污泥深度脫水項目 中國水網攝于2014年
經過深度脫水后污泥泥餅運至無錫惠聯污泥自持焚燒爐進行規范化、無害化焚燒,實現污泥的徹底處置,最終實現減量90﹪。板框壓濾脫水時采用間隔的“遞增式”施壓脫水工藝,經過壓濾機處理的濕污泥變成了一塊塊的污泥干餅,泥餅可在專用焚燒爐中無需外加輔助燃料,實現資源化燃燒(每噸污泥回收的能源相當于29公斤標煤)。
在污泥處理處置的國產化技術探索上,無錫國聯的探索無疑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其開發的板框干化加后續熱循環干化燃燒的方式,作為高階項目,BOT全成本已通過國產化自主開發降低到了近300元/噸泥(80%含水率)。薛濤也在《多種路線分步解決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問題》一文中,談到過類似話題,他認為,“上述價格可能未完全覆蓋由于前端板框干化方式添加物所帶來的更高的尾氣達標處置和焚燒后飛灰作為危廢安全處置的成本,即便如此,這樣的價格也遠遠低于國外同類路線的價格,體現了國內環保裝備技術的長足進步。”
2、叫好不叫座的技術落地生根
在污泥技術路線探索的漫長道路中,不僅僅干化焚燒技術路線碰到過“釘子”,“污泥厭氧消化處理技術”甚至一度在我國“叫好不叫座”。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
雖然技術原理成熟,國外普遍應用,但相關項目的運行數據卻有些慘淡。據2013年的數據顯示,全國有超過50個污泥厭氧消化項目,其中1/3關停,1/3不穩定。
而在真正促進污泥厭氧消化處理技術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探索中,許國棟帶領中持環保的實踐可謂是大功一件。
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初期,中持環保成立了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污泥處理與處置業務,成功踩在了產業化的時間點上。
時任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的邵凱及其團隊自2007-2008年起即投入科研力量,進行相關儲備。
邵凱回憶說,盡管污泥市場發展的時間表有些出乎意料的提前了。但早有準備的中持綠色,還是搶先破線成功。成立之初,就拿到國家863重點課題——“城市污泥分級分相厭氧消化組合技術研發及工程示范”項目。
和無錫國聯的路徑相似,中持環保也是從二、三線城市開始突破。
浙江是最早出臺污泥處理處置規劃的地方之一,中持對污泥領域的深入,也從浙江寧海縣的一個項目開始。
許國棟團隊曾為寧海縣政府做了多年的污水處理工程。寧海縣共建設(含已建、在建和擬建)污水處理廠8座,但產生剩余污泥量也大幅增加,當時是污泥經脫水后外運送至填埋場填埋,但填埋場容量日趨飽和,致使污泥出路出現問題。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