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曾在《中國環境產業》說過:縱觀數十年的發展與升級,環境產業就像一個偉大的傳奇。公認有極大的前景,卻從來沒有真正壯大。如供水、城鎮污水、污泥等等不同的細分領域,在產業大勢的沉浮之中,也都有著自己獨特邏輯和發展故事。E20環境平臺特別挑選部分領域,結合產業脈絡,講述領域發展以及代表企業的故事,透視產業規律。本期特別刊發污泥領域觀察,供大家參考。
開往簽約現場的車上,普拉克總經理趙英杰看著一棟棟被甩在身后的大樓,如同過往的歲月,快閃而過。一年前,高碑店百萬噸級污水廠的污泥熱水解-厭氧消化工程開建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此時想到十分鐘后即將進行的簽約儀式,這些畫面在腦海中愈加清晰了起來,他轉頭對司機說:“我們稍微開快一點吧。”
2015年,國際知名的污泥領域厭氧技術佼佼者普拉克被北排集團收購,(相關閱讀:北排吃下普拉克,技術裝備再布局,你如何看?)引發業界廣泛關注。趙英杰趕著去參加的,正是北排與普拉克股權轉讓的簽約儀式。
現場,當雙方代表在股權收購協議上簽下名字的那一刻,掌聲雷動,預示著中國污泥處理處置這個大市場終于到了爆發的前夜。
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的杭世珺,此刻同樣感慨萬千。十多年前,她與業內專家們一起在“水業高級技術沙龍”上呼吁污泥需要被重視的場景,那些在污泥項目現場奔走和揮灑汗水的身影,以及討論污泥市場因為經費和技術缺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痛心……
這一切雖已融進了污泥市場發展的歷史洪流之中,但一幕幕,仿佛都還在昨日。
回顧污泥產業化孕育與耕耘的二十年,從上海石洞口和唐家沱兩大引進項目的運行,到國產技術的百花齊放。從1970年代的冰點,到國家“十二五”期間的升溫,到后來成為熱點,經過四十余年的摸索,我們有世界各種主流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引進和探索,如污泥干化焚燒技術、厭氧消化技術、好氧發酵技術等的實戰演練;也有像北京潔綠公司這樣對國產熱水解技術的深入專研,以及如無錫國聯一般對污泥干化焚燒技術的國產化發揚;也有具中國特色、推廣極其成功的板塊壓濾方式,其代表類企業景津環保也在2019年成功上市。在此之外,污泥堆肥技術也在進行著不懈探索,并曲折前進……
本文結合污泥產業化過程,選取不同階段的八個典型的市場和企業發展片段,試著從微觀角度,展現污泥處理處置在探索中前進的一個側面,以及整個行業發展的縮影。
目錄
一、從“少人問津”到“家喻戶曉”
(一)揭開“污泥”問題的蓋子
(二)石洞口項目探索記
二、走上產業化之路,春秋戰國時代到來
(三)上海的污泥技術戰國爭雄
(四)二三線城市的污泥“救贖”
1、國產化的誘惑:成本降下來了
2、叫好不叫座的技術落地生根
(五)污泥的出路:入土為安?
(六)聯盟的力量
三、格局初定,踏上大發展之路
(七)兩份合同,按下“共贏”按鈕
(八)水務大佬盯上污泥協同處置
結語
一、從“少人問津”到“家喻戶曉”
從冰點到大熱點,污泥市場走過了漫長的40年,但污泥問題真正被拿出來討論應該是在2000年后。隨著污水處理規模的快速增長,污泥產生量也大幅增加。從原來被瘋搶的肥料,成為了備受“嫌棄”的污染難題。在不斷地討論聲中,污泥問題被提上日程,到了不得不探索解決的階段。一批專家早期的呼吁與奔走,推動了污泥處理的進展。陸續有污泥處理項目上馬,為產業化大幕的拉開,做好了前期探索和試錯,為后續產業化的發展做好了準備。
(一)揭開“污泥”問題的蓋子
2004年,剛剛忙完三峽污水處理工作杭世珺依然心事重重。這幾年,污泥問題像一塊大石頭,壓在了她的心頭。回到北京后,她打了十幾通電話,希望將污泥的問題揭一揭。王凱軍、王洪臣和從英國歸來的陳吉寧等專家都覺得到了將污泥問題重點說一說的時候。經過多方溝通,傅濤博士和張麗珍召集組織了第一期水業高級技術沙龍。污泥問題第一次被拿到臺面上,得到了專家們的集體會診。至此,污泥的遮羞布徹底被扯掉……
2010年10月22日上午,門頭溝法院對北京環保第一大案做出一審判決,傾倒“毒泥”主犯被判有期徒刑3年6個月。
這是北京市司法機關首次介入的污泥污染環境案件,也讓沉積多年的污泥問題得以在公眾視野里爆發。
據被告人何濤在法庭上說,整個污泥處理行業都沒有資質要求,與污水處理廠簽訂的協議只要求對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理”,但對什么是無害化處理并沒有操作規程和具體標準。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社會化之后,給他們這些環保公司的費用實際上只夠運輸費,根本沒有做所謂無害化處理和防滲漏處理的可能性。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