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農村水利保障方面,以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繼續推進我市中型及山區小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機電排灌工程及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程等工程建設,保障我市產糧區和農村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5.水利行業建設方面,圍繞三防決策指揮和預警預報系統、水行政執法能力、水利信息化等方面建設,改善行業管理基礎設施條件,健全洪水管理、山洪災害防治應急管理等制度,提升水利現代化水平。
3.5規劃水平年
規劃水平年為2020年,規劃基準采用2014年數據或最新統計數據,規劃指標以2025年作遠景展望。
4 水利發展與改革總體目標與布局
“十三五”水利發展與改革目標的確定,《廣東省現代水利發展戰略研究(送審稿)》提出到2020年水利現代化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珠三角地區率先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我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堅持以海興市、綠色發展的理念,對水利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按照《廣東省“十三五”水利建設、發展和改革方向研究》提出 “六大水利發展體系” 的基本思路,通過分析我市經濟社會及水資源特點和新老水問題,貫徹習總書記新時期治水思路的要求,以開闊的視野和新的理念審視水利發展面臨的水旱災害、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損害等重大新老水問題,提出防洪減災、水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農村水利保障、水利科技人才保障、水利法規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發展思路。
堅持以保安全、惠民生、促發展為目標,注重水利改革與創新,加強六大體系建設,強化水生態文明理念,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我市水利現代化水平,為我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建設富美陽江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
發展目標確定要做到以下“四個兼顧”:一是兼顧全面和重點,在全面反映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目標的同時,更要突出民生水利、水資源等領域的目標和指標;二是兼顧遠期和近期,要在考慮水利發展長遠目標的基礎上,突出反映水利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十三五”水利發展的新要求,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和指標;三是兼顧需要和可能,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力爭做到實事求是、切實可行;四是兼顧預期性和約束性,既要考慮反映水利發展規模速度等方面指標,也要突出加強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約束性指標。
4.1發展目標和指標
“十三五”是我市水利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關鍵五年,要努力實現水利發展新跨越,形成與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富美陽江相適應的水利支撐保障體系。按照《廣東省“十三五”水利建設、改革和發展方向研究》確定的構建“防災減災保障體系、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水資源保障體系、農村水利保障體系、水利科技人才保障體系、水利法規制度保障體系”六大水利發展體系,綜合“十三五”各專項規劃成果,統籌發展與改革,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根據《廣東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工作大綱》,從以下五個方面設置水利發展目標。
(1) 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繼續推進防洪減災重點工程建設,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健全洪水管理、山洪災害防治應急管理等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水旱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進一步降低。到2020年,縣(市)級城區的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1天排干;市本級城區的防洪能力基本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澇標準達到2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1天排干;重點城鎮的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1天排干。全面完成我市海堤達標加固工程建設,完成大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完成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建設。主要河流重點段堤防建設達標,城市防洪工程達標率95%。城鄉防洪體系基本形成,山洪災害易發生重點治理區得到加強治理,防洪應急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我市大江大河防洪減災體系中,繼續推進漠陽江中下游綜合治理。突出抓好陽西縣織篢河、陽春市圭崗河、三甲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陽西縣東水河、陽春市平中河、那烏河、八甲河等4條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加固陽江市大河水庫、陽東區江河水庫、陽西縣新湖水庫等7宗大中型病險水庫,加固市白屬木河水庫及各縣(市、區)小型病險水庫共65宗。
繼續完善我市海堤加固達標建設,力爭2016年完成萬畝以上海堤加固達標建設任務,使5萬畝以上的海堤達到50年一遇、萬畝以上的海堤達到3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潮標準。推動萬畝以下海堤建設和重點江堤病險段加固,實現固堤與修路結合。加快排澇除澇工程動工建設,重點抓好陽江市四圍澇區整治工程及陽江市漠西排澇河綜合治理工程等澇區工程建設。完成“十二五”規劃中漠陽江雙捷引水工程攔河閘和陽東區紅江攔河閘等2宗大型水閘重建,力爭完成麻埠水閘、麻橋水閘等全市22宗中型水閘的除險加固任務,推動下朗四水閘、塘客沖舊水閘等全市43宗小型水閘的除險加固工程動工建設。
(2) 水生態保護體系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市“十三五”的一個重點,我市將逐步從以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轉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保護為主,進一步加強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節水型社會、河湖(庫)水生態環境修復、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建設。
強化水資源管理,嚴格執行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制度,將具備飲用水功能的大中型水庫及部分小型水庫、自來水取水口區域范圍劃定為飲用水源保護區,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建設,進行水質實時監控,提高供水保證率,到2020年使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5%。實行取水許可管理、用水定額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區管理、完善水價制度的方案。
加強我市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動工建設一批小流域綜合工程。繼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計劃建設一批水土保持工程,減少水土流失,減少新增水土流失面積。加強對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進行有效監管,嚴格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建立、健全我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促進開發建設項目按照已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進行治理,使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50%以上。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