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劃定生態控制線
為加強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貫徹實施《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劃定生態控制線,實行生態控制線管理。
廈門市已劃定陸域生態控制線981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57.7%。廈門市的陸域生態控制線的劃定范圍應包括:生態公益林地、基本農田、水系、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風景名勝區,以及其他為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需要進行嚴格保護控制的區域。同時,應完成海洋生態紅線的劃定和完善。
落實生態控制線的管理措施,制定生態控制線管理實施規定,明確生態控制線的劃定、調整程序,提出生態控制線范圍內可建項目類型和管理要求。(1)嚴控生態控制線內建設活動,強化管控力度。嚴格控制生態控制線內建設活動。除公園、風景游覽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農業生產設施、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設施,必要的道路交通、市政管線等線性工程、水利設施及公用設施,其他與生態保護不相抵觸的建設項目外,嚴禁在生態控制線范圍內進行建設。開展上述項目,不得損害、破壞生態環境,且按照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嚴格查處生態控制線內違法建設行為。各區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堅決遏制基本生態控制線內新增違法行為。對線內已有各類違法建筑,應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嚴肅處理。(2)明確生態控制線內既有建設用地的處理原則。針對生態控制線內既有建設用地,根據其用地類型、用地手續合法性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情況分別提出不同處理辦法。屬于違法建設和占地的項目,予以嚴格查處。(3)強化組織保障,建立健全共同管理機制。落實市、區人民政府及各相關行政主管部門關于生態控制線管理的責任。基于“多規合一”業務管理平臺,建立各部門協調共管機制,加強對生態控制線的監督管理。
(二)明確城市空間主體功能
實施主體功能區劃,對國土空間進行科學的功能分區和發展方向定位,合理引導經濟布局、人口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推動形成科學合理的主體功能區。依據福建省主體功能區劃和廈門市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優化提升包括思明區與湖里區在內的優化開發區,重點發展集美區、海滄區、翔安區、同安區四個重點開發區,協調發展島外城鄉建設并推動園區載體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禁止進行零散分布式的開發。
強調跨島發展,構筑“山、海、城”相融的空間格局,形成“一島一帶多中心”。提高優化提升區的省域綜合競爭力,提高科技創新實力,引領區域自主創新和結構升級,帶動全省經濟發展,成為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有效載體。在重點發展區內,優化城鎮體系建設和經濟一體化發展,強調中心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周邊地區發展。
對于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價值的自然遺跡所在地和文化遺址等進行生態保護。把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北辰山風景名勝區、香山風景名勝區、蓮花國家森林公園、汀溪森林公園、坂頭森林公園、天竺山森林公園、石兜-坂頭水庫水源保護區、蓮花水庫水源地、汀溪水庫水源地、竹壩備用水源地、古宅建制鎮集中式地表水源地等區域列為廈門市生態保護區。根據法律法規和有關方面的規定,在國土空間開發中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其中,由于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北辰山風景名勝區、香山風景名勝區等區域采取非封閉式管理方式且與人類活動聯系較為緊密,因此這些區域暫不列入禁止開發區范圍。
(三)推動城鎮化綠色發展
城鎮化速度加快必然給資源保障、環境保護帶來一定挑戰。在城鎮化建設中,必須認真解決環境脆弱與城鎮化發展的矛盾,大力提倡建設綠色城鎮化發展道路。綠色城鎮化建設在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嚴格劃定城市邊界,強調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確保城鎮化進程綠色健康。
1.積極調整中心城區發展方式
在中心城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參與全球、全國分工與競爭的層次,建設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全省重要的創新區域,全省人口與經濟密集的區域;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保持風貌與特色,降低開發強度、建設密度,提升環境品質、城市功能,強化航運物流、旅游會展、金融、商務、科技研發、云計算服務創新等現代服務業地位,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主要商務營運中心、消費購物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設,增強對海峽西岸經濟區閩西南一翼的輻射帶動能力。著力提升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重點發展高技術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金融商務中心和文化休閑旅游中心,大力發展航運物流、旅游會展、金融、會展、軟件與信息服務、科技研發、商務營運、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島內外一體化,著力提升島外建設,推進島內部分城市功能外移,進一步優化城市交通,構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優化市政基礎設施、社會事業設施和城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引導城市向島外拓展,實現島內外一體化。
空間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應逐步完成二、三產業空間資源置換和優化,引導一般工業、大型批發市場、一般商貿和部分企事業單位等向島外轉移。重點推進湖里老工業區、龍山工業區內未開發用地的功能置換。積極拓展本島東部新城區,優化提升舊城區功能,堅持生態、環保、宜居、和諧的理念,發展以良好生態環境為依托的生態人居。發展高新技術研發、總部經濟、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承接臺灣先進制造業轉移,深度對接臺灣現代服務業,引進發展前景好的優質項目。
2.深入推進島外四區可持續發展
推進城鎮化進程要發揮廈門龍頭帶動作用和經濟特區優勢,重點打造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自主創新基地和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對臺合作交流的前沿平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在科技研發、現代服務業以及對臺先行先試等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做大做強廈門港,建立新型第三方物流體系和航運交易市場,建設國際航運樞紐港,建設廈門新機場;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引領廈漳泉大都市區乃至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集美區發展方向為陸路交通樞紐及物流基地、以機械為主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文教區。重點發展工程機械、汽車、物流、文化休閑旅游等。重點拓展西亭核心區、北站片區;重點整合延伸集美工業集中區周邊土地,進一步拓展工業發展空間,引導相關企業向園區集中。海滄區發展方向為國際航運物流中心、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基地、臨港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以國際中轉為主的航運物流業、生物與新醫藥以及臨港相關產業等。重點拓展海滄灣新城、馬鑾灣片區和第一農場;重點調整海滄南部工業區的功能定位,整合海滄舊村。同安區的發展方向為輕工食品為主的優勢特色制造業基地、濱海溫泉文化旅游中心、城市主要生態屏障區。重點發展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現代照明和太陽能光伏、濱海溫泉文化旅游、都市型農業等。重點拓展環東海域濱海新城、鳳南片區、洪塘片區和城東片區;重點改造提升同安舊城,整合村鎮。翔安區的發展方向為航空新城、對臺先行試驗區、以平板顯示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文教區。重點發展平板顯示、現代照明、對臺商貿旅游、都市型農業等。重點拓展翔安新城核心區、大嶝航空城、火炬(翔安)產業園區、翔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圩銀鷺工業園區和東坑灣片區。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