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南地區:促進人水和諧
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 6 省區經濟社會發展相 對滯后。區域水資源豐沛,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耕地灌溉率較低, 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全區 2015 年 GDP 約 8.77 萬億元,總 人口 2.5 億人,城鎮化率 47%;耕地面積 3.7 億畝,灌溉面積 1.3億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約 5700 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約 930萬畝;2015 年用水總量 922 億 m3。 圍繞構建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和成渝、滇中、黔中等重要經濟區發展要求,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節水促進產業發展水平提 升,帶動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實現節水脫貧。加快淘汰落后高耗 水工藝、設備和產品,推進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提升產業發 展水平,加強重點行業取水定額管理,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積極支持城鎮節水改造,到“十三五”末, 全區約 130 個縣級行政區達到國家節水型社會標準要求,5 個地級 及以上缺水城市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重點改造已有灌 區,完善灌排設施,擴大灌溉面積,提高耕地灌溉率。加強節水灌 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基本口糧田、特色 林果業規模化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到 2020 年,全區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約 1325 萬畝;其中,貧困地區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近 2200 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約 460 萬畝。
(五)華中地區:促進節水減排
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4 省區域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 源相對豐富,灌排設施基礎較好,但降水時空分配不均,灌溉水利 用率不高,水污染問題突出,且未來水資源需求增長較快。全區 2015 年 GDP 約 9.72 萬億元,總人口 2.3 億人,城鎮化率 52%;耕地面 積 2.8 億畝,灌溉面積 1.9 億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約 3200 萬畝, 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近 900 萬畝;2015 年用水總量 1166 億 m3。
圍繞長江經濟帶建設及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等發展要求,以節水促減排,加強污染治理, 減少污染物入河量,修復水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沿長江地區產業發 展潛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清潔生 產,提升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水平,從源頭減少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 量。加快實施城鎮節水改造,到“十三五”末,全區約 100 個縣級 行政區達到國家節水型社會標準要求,8 個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達 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加大現有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 度,大力推進水稻灌區綜合節水技術,因地制宜發展管道輸水灌溉。 推廣水稻控制灌溉與田間水肥高效利用技術,減少灌溉排水,強化 農業面源污染的源頭控制。在水土適宜地區適度擴大灌溉面積。到 2020 年,全區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約 560 萬畝。
(六)東南沿海地區:節水治污并重
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6省市是我國改革開放 和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地區。區域水資源豐沛,水土資源總體較為匹 配,但水污染問題突出,部分地區未來用水增長空間有限。全區2015 年GDP約24.06萬億元,總人口3.2億人,城鎮化率68%;耕地面積1.7 億畝,灌溉面積1.5億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約6800萬畝,高效節水 灌溉面積約1400萬畝;2015年用水總量1555億m3。
圍繞“海上絲綢之路”及長三角、珠三角等相關發展要求,強 化節水,促進產業升級換代,積極推進海水淡化利用。加強高耗水 行業節水改造,推進火電、核電直流冷卻水循環改造。積極推行城 鎮節水改造,到“十三五”末,全區約 100 個縣級行政區達到國家
節水型社會標準要求,23 個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達到國家節水型城 市標準要求。重點改造已有灌區,因地制宜推廣渠道襯砌技術,適 度發展管道輸水技術。丘陵山區加強坡耕地改造,充分利用小型水 源工程進行灌溉。結合水資源承載能力和城鎮化布局,合理調整灌 溉面積。到 2020 年,全區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約 465 萬畝。
六、 組織實施
(一)健全部門協作機制
建立健全各級節約用水相關部門協作工作機制,按職責分工落 實目標責任,完善工作規程,統籌和協調解決節水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二)建立評估考核機制
加強規劃實施的督查及跟蹤評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根據 評估結果對實施責任主體進行考核,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三)完善節水獎勵機制
建立完善節水財稅獎勵機制,對節水型社會建設過程中的先進 典型予以獎勵。健全節水器具財政補貼政策,完善節水稅收金融優 惠政策。
(四)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建立節水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社會投資引導力度,積極引 進民營資本投資節水領域,大力推廣合同節水、公私合營等模式, 研究建立節水獎勵基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五)健全公眾參與機制
建立公開透明的參與機制,保證公眾廣泛參與各項節水工作的 管理和監督。鼓勵曝光浪費水資源、破壞節水設施、污染水環境等 不良行為。加強節水培訓,普及節水知識,提升公眾參與能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