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廣農業和生物技術節水措施。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 度,選育和推廣優質耐旱高產品種,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大力推廣深松整地、中耕除草、鎮壓耙耱、覆蓋保墑、增施有機肥以及合 理施用生物抗旱劑、土壤保水劑等技術,提高土壤吸納和保持水分 的能力。在經濟作物、蔬菜、果木種植方面,配套和完善節水補灌 設備,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促進現代節水型農業體系的建立。在 干旱和易發生水土流失地區,加快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
實施養殖業節水。加快草原圍欄、牧道、棚圈和牧區水利建設, 配套發展節水高效灌溉飼草基地,研究和推廣草原改良、補播技術, 對有灌溉設施的人工草地實施節水灌溉。支持規模化養殖場的標準 化改造和建設,實施養殖業節水工程,推進養殖污水無害化處理和 適度再生利用,提高畜禽飲水、畜禽養殖場舍沖洗、糞便污水資源 化等用水效率,發展節水漁業,推進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池塘生態 循環水養殖。
積極推進農村節水工作。結合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以縣 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實施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 管理。推動農村節水行動,實施集中供水和污水處理工程,保障農 村飲用水安全。安裝計量設施,推廣使用節水器具。開展宣傳活動, 樹立節水標兵,有條件的地區鼓勵開展農村再生水利用,提高水資 源重復利用率。
專欄 3 節水強農工程
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根據 2011 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有關部署,到 2020 年, 完成規劃內 434 處大型灌區、2157 處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 全國大型灌區灌溉面積達到 3.02 億畝,重點中型灌區灌溉面積達到 1.53 億畝。
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以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采、華中節水減排等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和微灌, 突出抓好糧食主產區、生態環境脆弱區、水資源開發過度區等重點地區高效節水 灌溉工程建設。到 2020 年,基本建成與水土資源條件、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適 應的節水灌溉體系。
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節水工程。根據水利部印發《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地表 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治理專項規劃》明確的目標任務,在河北、山東、河南、 甘肅、新疆等 5 省區 30 個地市開展試點治理工作。2018 年,通過實施高效節水改造 1540 萬畝等措施,退減地下水超采和地表水過度開發量,有效緩解地表水 擠占和地下水超采問題,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
(二)加強工業節水,促進轉型升級 優化高耗水行業空間布局。推動火電、鋼鐵、造紙等高耗水行
業沿江、沿海布局,促使已有高耗水項目轉移搬遷。嚴格控制黃淮 海平原、西北地區等資源型缺水地區發展造紙工業及灌溉型造紙原 料林,引導和鼓勵造紙產能向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轉移。西北、 華北等地區新建電廠應優先利用非常規水源,鼓勵采用空氣冷卻技 術。推動高耗水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推廣串聯式循環用水布局。 促進可利用再生水的企業與城市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就近布局。 推進高耗水工業結構調整。按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 過剩產能的總體部署,依法依規淘汰高耗水行業中用水超出定額標 準的產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嚴格實行用水定額管理,合理分配 工業企業及項目的用水定額,并根據水資源變化和節水效果定期調整,倒逼企業提高節水能力。引導鋼鐵、石油和化工、電力、煤炭、 造紙、紡織、食品等高耗水行業的既有產能向高效節水方向調整。
對重點工業用水戶開展水平衡測試,提出節水整改優化方案,測試 結果作為取水許可審批的重要參考。
加大高耗水行業節水改造力度。實施重點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 引領行動,推進水效對標達標。實行強制性節水用水措施與標準, 完善國家鼓勵類和淘汰類工業用水工藝、技術和設備目錄,加快對 鋼鐵等高耗水企業實施節水工藝改造。鼓勵企業依靠科技進步,積 極研發先進適用節水技術。大力推廣高效用水工藝、高效冷卻工藝、 高效洗滌工藝、高效循環用水、污(廢)水再生利用、高鹽水資源 化利用等節水工藝和技術。
專欄 4 高耗水行業節水改造重點項目
鋼鐵 制定鋼鐵水效標準和煉鐵、煉鋼、軋鋼等工序用水定額;開展節水優 化技術改造,推動水質優化集成技術、高效循環用水集成技術、綜合污水脫鹽深 度處理和高鹽廢水資源化利用集成技術、焦化酚氰廢水和冷軋廢水再生回用集成 技術、雨水利用技術、蒸汽系統優化、水系統智能管理專家系統的應用。到 2020 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噸鋼取水量降至 3.2m3/t,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 98%以上, 外排廢水總量下降 10%。
煤炭 在西部缺水礦區,鼓勵推廣干法選煤工藝,降低洗選用水量;改進壓 濾系統,提升壓濾能力,提高尾煤壓縮機效率;發展節水型煤化工,降低煤化工 產品水單耗;繼續推動礦井水綜合利用,煤炭礦區及周邊工業用水優先考慮采用 礦井水,支持和鼓勵大水礦區發展礦井水產業化利用。到 2020 年,礦井水綜合 利用率達到 80%左右。
火力發電 開展節水優化運行試驗和技術改造,提高循環水濃縮倍率,開展 雨污分流、梯級利用、分類處理、充分回用,提高火電行業水務管理水平,減少 外排水量;研發推廣高級氧化和膜處理耦合的污水回用技術,電絮凝及膜處理集 成技術,動態水平衡優化技術,循環水高濃縮倍率運行技術,水務自動化管理系統等。到 2020 年,火電廠每千瓦時發電量耗水降至 1 千克左右,消耗水量(不 含直流冷卻水量)比 2015 年下降 8%左右。
石油和化工 制定合成氨、甲醇、氯堿等取水定額標準;推動企業實施“清 濁分流”改造,建立多層次的廢水回用系統;強化水的內部循環,有效提高循環 水濃縮倍數。到 2020 年,萬元增加值用水量比 2015 年降低 18%,廢水實現穩定 達標排放,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 93%以上。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