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 采用工藝用水梯級利用、冷凝水和冷卻水回收利用等方式,推動生產 過程中水的清污分流和分質回用;推廣高效短流程前處理、低浴比染色等節水工 藝;推廣實施紡織廢水膜法深度處理與回用、噴水織機廢水處理回用等技術。到 2020 年,總取水量年降幅在 1.8%左右,行業總取水量控制在 29 億噸左右。
制漿造紙 推廣多段逆流洗滌封閉式洗篩系統;中高濃技術和過程智能控制 化控制技術;制漿造紙術循環使用工藝系統優化技術;中段廢水物化生化多級深 度處理技術;紙機用水封閉循環利用及白水回用、堿回收及蒸發站污冷凝水的分 級及回用等技術等。到 2020 年,造紙工業噸漿、紙及紙板平均取用水量由 2015 年的 68m3 降至 58m3,減少 14.7%。行業總取用水量減少約 8%。
食品 重點加強冷凝水、清洗水的回收利用,推動工藝節水集成技術、發酵 行業水質優化集成技術、清污分流技術、用水梯級利用技術。發酵行業將降溫水、 冷凝水、鍋爐用水、生產洗滌水等進行統籌集成,分質使用;味精工業部分“廢 液”轉化為氨基酸植物營養液,成為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獨特肥料資源。到 2020年,噸產品用水降至 10.2 m3。
建設節水型園區。新建園區在規劃布局時要統籌供排水、水處 理及水梯級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實現公共設施共建共享,鼓勵企業 間的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已有園區應將節 水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和循環改造的重點內容,推動企業間水資源利 用,強化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建立園區節水、廢水處理及資源化專業技術支撐體系。
建設節水型企業。嚴格實行用水定額管理,根據各地區用水總 量紅線,科學合理分配企業及項目的用水定額,并根據水資源變化 和節水效果定期調整,對日用水量大于 500m3 的企業逐步開展水循 環與梯級利用效率評估,確定改造任務。引導高耗水行業建立用水 超定額產能淘汰制度,制定淘汰方案,分年度淘汰落后產能。對重 點工業用水戶開展用水審計,將審計結果作為取水許可審批的重要 參考。加大節水型企業建設力度,通過整體設計、過程控制和深化 管理挖掘節水潛力。
(三)加強城鎮節水,提高城鎮生活用水效率 推進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加快對使用年限超過 50 年、材質落后和受損失修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減少供水管網“跑冒滴漏” 和“爆管”等情況的發生,到 2020 年全國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 率控制在 10%以內。完善供水管網檢漏制度,通過供水管網獨立分 區計量(DMA)和水平衡測試等方式,加強漏損控制管理,在漏損 嚴重或缺水城市開展供水管網 DMA 管理示范工程。
推廣節水器具使用。加大力度研發和推廣應用節水型設備和器 具,禁止生產、銷售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產品、設備。推進節水產品 企業質量分類監管,以生活節水器具和農業節水設備為監管重點, 逐步擴大監督范圍,推進節水產品推廣普及。公共建筑和新建民用 建筑必須采用節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水 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勵居民家庭選用節水器具,引導居民淘汰現有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生活用水器具。
加強服務業節水。合理限制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對洗浴、洗車、 高爾夫球場等行業實行特種用水價格。強制要求使用節水產品,加 快節水技術改造,對非人體接觸用水強制實行循環利用。缺水地區 嚴禁盲目擴大用水景觀、娛樂的水域面積。
推廣建筑中水應用。開展綠色建筑行動,面積超過一定規模的 新建住房和新建公共建筑應當安裝中水設施,老舊住房也應當逐步 實施中水利用改造。鼓勵引導居民小區中水利用,城市居住小區建 筑中水主要用于沖廁、小區綠化等生活雜用;公共建筑中水主要用 于沖廁。缺水地區的城鎮應積極采用建筑中水回用技術。
大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各地要制定節水型城市建設實施方 案,加大規劃調控指導力度,落實各部門目標、責任和任務期限。 健全城市節水法規制度體系、推進實施節水統計等城市節水工作制 度和措施,建立城市節水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和社會參與機制。積極 開展節水型單位和居民小區創建活動。
專欄 5 城鎮節水工程
節水器具進萬家行動。建立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補貼機制,對通過節水認證、 符合規定用水效率等級的生活用水器具實行節水財政補貼,以節水型坐便器為試 點,逐步擴展到淋浴器、水嘴等。
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在漏損嚴重的缺水城市,以分區計量和漏損管網改造為 重點,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漏損控制技術和管理體系,帶動全國公共供水 管網漏損改造,到 2020 年,全國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低到 10%左右。
公共機構節水行動。以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等為重點,推進節水技術改造,組織開展節水型單位和節水標桿單位創建,全部省直機關和 50%以上的省屬事業 單位、中央國家機關所屬在京公共機構建設成節水型單位。
建筑中水利用示范。以京津冀等北方缺水地區為重點,選擇 10 個城市,實施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區 2 類建筑中水利用示范工程。
(四)推進非常規水源利用,構建多元用水格局
加大雨洪資源、海水、中水、礦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規水源開 發利用力度,實施再生水利用、雨洪資源利用、海水淡化工程,把 非常規水源納入區域水資源統一配置。到 2020 年,全國非常規水 源利用量超過 100 億 m3,占總 供水量的比重由 2015 年的 1.0%提高 到 2020 年的 1.6%。
促進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嚴重地區城市為重點,加大 污水處理力度,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逐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工 業生產、農業灌溉、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及 生態景觀等領域優先使用再生水。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充分利 用的鋼鐵、火電、化工、造紙、印染等高耗水項目,不得批準其新 增取水許可。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