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領域。擬編制(5 項):園林綠地灌溉設計規范、節水灌溉數據庫表結 構與標識符、節水型灌區評價導則、灌溉設備節水技術要求、噴灌機運行管理規范。
工業領域。擬修訂(21 項):工業用水節水術語,工業企業產品取水定額編 制通則,工業企業用水管理導則,火力發電、鋼鐵聯合企業、石油煉制、紡織染 整產品、造紙產品、啤酒制造、酒精制造、味精制造、醫藥產品、選煤、氧化鋁 生產、乙烯生產、毛紡織產品、白酒制造、電解鋁生產等 15 項取水定額,用水 單位水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企業用水統計通則,企業水平衡測試通則。
擬編制(52 項):企業水量平衡圖繪制方法,純堿行業、白酒行業、酒精行 業、毛紡織行業、長絲織造行業、絲綢行業、滌綸行業、鐵合金行業等 8 項節水 型企業評價標準,節水型工業園區評價導則,節水評估技術通則,火力發電節水 導則,可持續水管理規范,合同節水管理技術通則,項目節水量計算導則,鈦白 粉、有機硅、精對苯二甲酸、對二甲苯、醋酸乙烯、飲料制造、酵母制造、黃酒 制造、罐頭加工、制糖、乳制品、皮革和毛皮加工、羽毛(絨)加工、鋅冶煉、 離子型稀土礦生產、銅選礦、鎳冶煉、多晶硅生產、煉鐵、煉鋼、熱軋、冷軋、鐵合金冶煉、滌綸、氨綸、再生聚酯、錦綸、維綸、服務業等 29 項取水定額, 冷卻塔運行管理規范,煉油企業、造紙企業、化纖長絲制造企業、粘膠纖維企業、 酒精企業水系統集成優化實施指南,節水監測通用技術要求,鋼鐵聯合企業、火 力發電企業水平衡測試及評價方法。
城鎮生活領域。擬修訂(7 項):節水型社區評價導則,服務業節水型單位 評價導則,水嘴、小便器、淋浴器、便器沖洗閥、蹲便器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級。
擬編制(14 項):坐便潔身器能效水效限定值及等級,自動洗車機、洗菜機 水效限定值及等級,水嘴限流節水器,公共機構、游泳場所、賓館、餐飲場所、 商場、公共紡織品洗滌節水技術規范,水嘴、便器、淋浴器、便器沖洗閥水效指 標測試及性能評價方法。
非常規水資源領域。擬編制(13 項):海水淡化用于飲用水、工業用水水質 標準,蒸餾法海水淡化系統設計規范,海水冷卻排放要求,反滲透海水淡化藥劑 動態阻垢性能測試方法,礦井水用于景觀環境用水、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城市雜用水技術規范,焦化、造紙、冶煉、礦山酸性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規范。
(四)強化監管考核,規范用水節水行為 健全節水法規和考核制度。加快推進《節約用水條例》出臺,健全節水法律法規。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快建 立國家水資源督查制度。推進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加快完成 53 條 跨省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逐級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和強度控制目 標責任制,全面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加大節水考核力 度,在缺水地區試行把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政績考核。
加快計量監控能力建設。加快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對年 實際取水量 100 萬 m3 及以上工業取用水戶、公共供水取水戶、灌 溉面積大于 5 萬畝的重點中型以上灌區渠首實行在線監控。健全水資源計量體系,完善中央、流域和省域水資源管理系統三級平臺建 設,加強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實現城鎮供水“一戶一 表”改造全覆蓋,結合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灌溉用水計 量監控,加強取水、用水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鼓勵重點高耗水行 業建立用水實時監測管控系統,大幅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及農業灌 溉、城鎮用水計量率。加強重點監控用水單位監督管理,發布國家 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初步建立重點監控用水單位管理體系和信 用體系。
(五)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公眾節水意識 加強節水“潔水”宣傳。實施《全國水情教育規劃(2015-2020年)》,構建 “人人參與、人人收益”的全民水情教育體系。建設全 國水情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各種公共教育資源和新聞媒體,廣泛發 揮民間組織與志愿者作用,鼓勵和引導公眾自覺參與愛水、節水、 護水行動,形成有利于節約用水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強化公眾參與。依法公開水資源信息,及時發布水資源管理政 策。健全聽證、舉報等公眾參與制度,對涉及群眾用水利益的發展 規劃和建設項目,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強化社會監督。
專欄 2 公眾節水意識提升工程
開展“節水中國行”、“節水·在路上”、“人人節水行動”等主題宣傳教育活 動。建設多層級水情教育基地。建設一批水情教育網絡平臺、運營微信公眾平臺、 開發推廣移動 APP、開發智能游戲等;撰寫出版一批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形式 多樣的全國性水情教育指導讀物;拍攝制作一批記錄片、專題片、微電影、公益 廣告、影視劇、動畫片音頻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實施水情教育專題團隊計劃、志愿者招募培訓計劃、社會骨干師資培訓計劃等,加強水情教育智庫和人才儲備建 設。
四、重點領域
(一)加強農業高效節水,促進農業現代化 優化配置農業用水。按照“先節水、后用水,先挖潛、后擴大,先改建、后新建”的原則,進一步優化供用水結構,完善灌溉供水 工程體系,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合理配置 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視利用非常規水源。在渠灌區因地制宜實行蓄 水、引水、提水相結合。在井渠結合灌區實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 調度。在井灌區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在不具備常規灌溉條件的地 區,利用當地水窖、水池、塘壩等多種手段集蓄雨水,發展非常規 旱作節水灌溉。
加快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技術推廣。除有回灌補源和防護林生 態保護要求的渠段以外,要對渠道進行防滲處理。在地面灌的灌區, 平整土地,合理調整溝畦規格,推廣抗旱坐水種和移動式軟管灌溉 等地面灌水技術,提高田間灌溉水利用率。在井灌區和有條件的渠 灌區,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在水資源短缺、經濟作物種植和農 業規?;洜I等地區,積極推廣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在南 方水資源豐富尤其是水網地區,大力推廣水稻控制灌溉技術,在節 水的同時,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