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我國當前嚴峻的水污染形勢,環保總局昨日起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嚴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的6市2縣5個工業園區實行“流域限批”,對流域內32家重污染企業及6家污水處理廠實行“掛牌督辦”。
繼今年初首次實行區域限批政策之后,環保總局再次舉起“限批”大棒,體現了政府治理環境的堅定決心。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環保的悲劇性也許并不在于它的任務有多艱巨,而是它不得不受制于地方GDP增長的潛規則。那么環保部門決然而堅定的區域限批,能否真正限制住一些非理性的發展沖動?區域限批說到底還是一種事后嚴懲的做法,難以破除“先破壞、后治理”的怪圈。
6月22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出席國家環保總局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大會時說,可持續發展不是空中樓閣,不是幾句口號,它需要借助一系列制度安排來落實。戰略環評是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規避環境風險的根本手段。通過戰略環評完善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的機制,是我們當前必須利用好的手段和必須抓住的機遇。
潘副局長所言“戰略環評”,一言以蔽之,就是環保進入決策前端,必須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不可否認,這是保證制定發展規劃、謀劃發展戰略、推進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等各個環節中落實環境保護的根本。
縱觀這些年,我們在發展中忽視環境保護,給環境帶來種種破壞,如果要追究深層次的原因,問題往往都是出在決策的前端。盡管環保的重要性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保護和治理環境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的自覺行動,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實告誡我們,如果環保不能進入決策前端,后期的工夫下得再大,效果也微乎其微。
環保進入決策前端,肯定離不開制度和法規的保障。但就目前情形看,各級政府轉變發展觀念至關重要,必須毫不動搖地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切實從不顧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追求政績的錯誤觀念中走出來。觀念的轉變,還取決于對全國環護大局的認識,不能一味地只把眼睛盯住自己的領地,而不顧及有可能給其他地方造成的環境破壞,這樣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了——有一段時間,長江上游無度砍伐樹木,導致長江下游連年洪災泛濫;大興安嶺森林資源的嚴重破壞,導致北京等地區時常遭遇沙塵暴襲擊。
當下,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有數據表明,我國的GDP以每年8%-12%的速度增長,環境損失也占當年GDP的8%-13%,環境可持續指數在世界144個國家中排在第133名。可見,環保進入決策前端已刻不容緩,期盼各級政府盡快轉變發展觀念,真正做到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多做惠及子孫萬代的事情,確保給后人留下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
□ 劍門關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