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紫荊雜志記者提問(劉健 攝)
香港紫荊雜志記者:《實施意見》提出要構建“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單位”全過程監督管理體系?能否介紹一下具體情況?如何保障全過程監督管理?謝謝。
邱啟文:謝謝您的提問。入河入海排污口一頭連著江河湖海,一頭連著生產生活,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關鍵環節。《實施意見》提出“水陸統籌、以水定岸”的基本原則,就是從水體生態環境功能出發,統籌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明確排污口設置管理要求,通過這些要求,倒逼岸上污染治理,實現全過程監督管理。什么是全過程呢?就是受納水體,排入的江河湖海就是受納水體,再往上就是排污口,排污口再往上就是排污管線、排污通道,再往上就是排污企業,整個過程全鏈條的監督管理,推動流域海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怎么做到全過程監管,《實施意見》明確了幾件事情:
一是加強規劃引領。各級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還有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包括水資源保護規劃區劃,這些必須充分考慮排污口的設置和管控要求。同時,我們國家還建立了規劃環評制度,規劃環評里要把排污口管控要求的落實情況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這是規劃引領,實際是解決了一個在前端的布局設置,保證科學合理設置。
二是規范設置審核。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的排污口,比如工業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這一些排污口按規定依法進行審核,所謂審核就是審批,把好準入關。但是,入海排污口是實行備案制,這是規范排污口的審核。
三是強化監督管理。生態環境部門有一個手段,就是核發排污許可證,依法明確排污口責任主體自行監測、信息公開等要求。生態環境部門還要按照“雙隨機、一公開”的原則,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排污口開展監督性監測。開展溯源治理,加大對借道排污等行為的監管執法力度。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剛才說要整個鏈條進行全過程監督管理,包括排污口的排查溯源,開展各類遙感監測、水面航測、水下探測、管線排查等實用技術開發和裝備研發。加強基礎研究,分析排污口的空間分布及排放規律對受納水體水質的影響,監管排污口的目的就是要倒逼岸上污染治理,推動整個監管流程全覆蓋。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提問(劉健 攝)
人民日報記者:邱部長您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推動改革時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請問《實施意見》是如何體現這些要求的?謝謝。
邱啟文:謝謝您的提問。大家都知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要把握好政策出臺的時度效,要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排污口排查整治的《實施意見》,完全認真貫徹了中央這個要求,有以下幾個方面,從目標確定、排查整治工作安排、監督管理等方面都體現了穩中求進、穩扎穩打、先立后破等要求。我簡單地點一點。
一是在工作部署方面。堅持試點先行、穩扎穩打。剛才我也說到過,我們從2019年開始,先后在長江、黃河、渤海等流域海域開展了排污口的排查試點工作。整個長江涉及63個城市,在全面鋪開排查之前,我們實際上在長江流域選取了重慶、泰州這一些點上的城市先行進行試點,摸索做法、積累經驗,并且《實施意見》在明確排查整治任務的時候,目標任務也是分“兩步走”,明確了2023年和2025年這兩個時間節點的排查整治任務。這也是體現穩扎穩打。
二是在排污口排查整治方面,堅持實事求是、民生優先。剛才我介紹到,因為排污口涉及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類型多、問題復雜,有些涉及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對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企事業單位的排污口,還有住宅小區的排污口,包括污水處理廠的排污口等,應當做好統籌,不能簡單地“一堵了之”,搞“一刀切”,這是絕對不允許的,避免損害群眾的切身利益,確保整治工作穩妥有序推進。剛才還說到,對于那些確有困難、短期內又難以完成排污口整治的企事業單位,可以合理設置過渡期,我們會加大技術指導幫扶,幫助他們整治。
三是在排污口的設置管理方面,我們落實中央“放管服”改革要求,減輕企業負擔。一方面下放審批權限,生態環境部本級不審批排污口的設置,授權各流域(海域)監督管理局負責省界還有國境邊界的,負責省與省之間存在一些爭議的,還有項目環評報告書由生態環境部審批的重大項目的排污口,這些排污口的審批由流域的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其他的都是由省里屬地化管理,由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確定分級審批權限,就是本省的排污口的審批權限。另外,剛才也談到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提高審批效率,我們做好“一網通辦”,實行網上審批,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這整個考慮都體現穩扎穩打、穩中求進的要求。謝謝。
界面新聞記者提問(劉健 攝)
界面新聞記者:您剛剛介紹了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的成效,請問三年來我們積累了哪些經驗和做法?在下一步做法中如何具體應用?謝謝。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