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實施省實驗室建設計劃,建設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再生醫學與健康、材料科學與技術、先進制造科學與技術等4個省實驗室,適時建設第二批省實驗室,力爭申建國家實驗室。繼續實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倍增計劃,支持引進諾貝爾獎科學家領銜來粵建設一批國際化專業化實驗室。大力推進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部省聯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專項,實施無人智能技術等10項省重大科技專項。完善企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體系,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設研發機構的比例達35%。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軍地兩用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應用。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計劃,力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3.4萬家,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掛牌上市。全面推動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和發展。
全力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實施“珠江人才計劃”“特支計劃”“揚帆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推進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創新發展,研究推出更加有效的創新人才政策,加大力度培養和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支持企業設立海外技術研發中心,推進“柔性引才”。實施技工教育創新發展、高技能人才振興、南粵工匠培養等計劃,打造一批國際化高水平技師學院。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推行人才“優粵卡”制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著力解決人才落戶、住房、子女入學、出入境等突出問題,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用得好。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落實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所有權、處置權、收益分配權相關政策,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推進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和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等建設,力爭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專業化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高質量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加快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發展壯大創業投資,培育壯大天使投資人群體。建設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大力推進專利質押融資,打造全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新增一批創新型城市。倡導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三)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著力破解體制機制問題,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積極探索推進在“一國兩制”和三個關稅區條件下的體制機制創新,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動,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絡化空間格局,攜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樞紐和航運中心。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開通蓮塘/香園圍口岸,加快實現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推進“一地兩檢”“聯合查驗、一次放行”等通關模式改革,實施出入境、跨境交通等方面服務大灣區建設的18項措施,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粵學習就業生活的相關政策。健全粵港、粵澳聯合海外招商推介機制。充分發揮珠三角各市在大灣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辦好泛珠論壇暨經貿洽談會、行政首長聯席會議。
深化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落實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抓好重大改革措施和重點事項落地實施,努力打造制度高地。積極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爭取拿出更短的負面清單,促進投資便利化。進一步優化國際貿易流程,壓縮各環節貨物通關時間,促進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不斷提高貿易自由化水平。探索建立促進跨境雙向投融資便利化的賬戶體系,推進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等重大金融平臺建設,推動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深化對港澳服務業開放,爭取進一步放寬港澳專業人員執業限制。
推進貿易強省建設。拓展對外貿易,建設一批廣東名優商品展銷中心和目標市場境外展覽平臺,擴大駐外經貿辦事網絡,構建完善直接聯系主要貿易伙伴的自主營銷網絡。完善與國際貿易新業態相適應的監管服務模式,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海外倉建設,支持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做大做強,促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轉口貿易、離岸貿易、融資租賃、保稅維修等健康發展。推進外貿區域品牌建設。加快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做大做強服務外包產業。落實國家降低部分商品進口關稅政策,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裝備等進口。
提升雙向投資水平。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支持廣州港、深圳港等拓展全球海運網絡,抓好中歐、中亞班列組織運營,提高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扎實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建設,推動上下游產業鏈“走出去”,完善海外生產服務網絡。強化外商投資市場準入、政策支撐、服務保障體系建設,落實利用外資10項措施,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簡化外資企業設立、變更備案程序,組建全省產業招商聯盟體系,吸引更多外資企業來粵設立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發揮外事、僑務等資源優勢,深化國際友城交流合作,提高引資引智引技水平。
(四)加大改革攻堅力度,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創廣東營商環境新優勢。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取消一批、下放一批、合并一批,爭取將省級權責清單事項再壓減1/4以上,推進“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取消一批涉企涉民證明事項,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大力推進強市放權,繼續下放用地預審、經營許可等領域行政職權,賦予各市更多自主權。全面清理規范省級政府考核事項,改進政府督查方式方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證照分離”、網上審批取得突破性進展,大力精簡領取營業執照后的各類許可證。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第二批40家左右省直部門下屬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或撤并,推進省直部門下屬學校成建制劃轉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管理,進一步理順政企政事關系。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年內初步搭建起統一安全的政務云平臺,推動一批單位業務系統遷移上云,實現數據共享,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政務服務水平。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