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環境監測站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要求,市級環境 監測站具備土壤環境常規監測能力,各縣區充分發揮第三方檢驗 檢測機構作用,加大政府購買環境監測服務力度。2020 年底前, 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 六、深化Th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體系,有效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提 高生態環境監管水平,遏制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提升 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水平,形成較系統的生態安全保障格局。
(一)實施生態環境分區分級管控
建立國土空間管治制度,加快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建立國 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劃定生產、生活、生存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以及水源涵養、生物 多樣性、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等不同類型重點生態功能區特點, 制定更有針對性和差異性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準入負面清單,因地 制宜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的適宜產業。開展城鄉規劃、土地 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規合一”,科學劃定城鄉發 展、農業生產、生態保護三類空間開發管制界限。構建生態保護紅線體系,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按照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一級管控區和二級管控區實行分區分類管 控,切實加強保護與監管。
(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管理
推進自然保護區的規范化建設,促進自然保護區由“數量型” 向“質量型”、由“面積型”向“功能性”的轉變。西北部低山丘陵區 新建福州敖江塘坂水源涵養自然保護區,優化提升永泰藤山自然 保護區,完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東南濱海地區新建海洋 和海岸生態系統,提高濱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比重,完善自然保 護區類型體系。
開展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以多種生態保護地為輔的生物多 樣性就地保護,使保護較少或尚未得到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得到就 地保護。加大閩江河口濕地和其他濱海濕地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 和生態修復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產種質資源的就 地和遷地保護,加強閩江、敖江等河流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提 高水生生物多樣性。加強生態廊道建設,對已建自然保護區進行整合,通過建立 生態廊道,增強自然保護區間的連通性。推進“三江一溪”流域生態綜合整治,打造生態廊道。 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的安全管理。加強大米草、一枝黃花、巴西龜等外來物種的控制,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和生態功能的退化。 加強轉基因生物風險管理,建立轉基因生物環境安全監管機制。
(三)建設生態保護屏障
構建以“三江一溪”為主要生態廊道,以西北部山地森林為 核心,以近岸海域和海岸帶為屏障,以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 區為支撐點,以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濕 地等點狀分布的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生態安全格局。
完善中心城區生態格局構建。建設金牛山、金雞山、鼓山、 清涼山、青芝山、旗山、五虎山等楔形綠地,完善閩江、烏龍江 兩條貫穿中心城區的濱水綠帶,加強城市山體保護,構建山水城 田海相協調的中心城區生態格局。推進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 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建設。
實施沿海防護林改造工程。重點實施羅源、連江、福清、馬 尾、長樂共 5 縣(市、區)37 個鄉(鎮)的生態脆弱區和立地 條件較差區域的植被恢復、基干林帶斷帶基本合攏,以及沙荒風 口、農田林網及面海一重山造林,加強對生態功能退化的防護林 的更新改造。
(四)強化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生態修復
加強森林撫育。持續推進城市、村鎮、交通干線兩側、主要 江河干支流及水庫周圍等區域的造林綠化,優化樹種、林分結構, 提升森林生態功能。閩江、敖江、大樟溪干流和一級支流一重山 的可綠化宜林地全部綠化,水土流失全面治理。大樟溪流域 2020年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蓋率達 80%。敖江流域到 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 60%。 推進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統籌規劃礦產資源開發,限制開采鉬、鉛、鋅、飾面石材、壽山石等礦種,嚴格控制 敖江流域建筑飾面石材礦山開采。禁止在敖江干流及一級支流一 重山范圍內開山采石,現有采礦企業要逐步退出。推廣先進適用 的開采技術、工藝和設備,大力推進尾礦、廢石廢渣綜合利用, 到 2020 年開展綜合利用的礦山比例提高到 75%以上。嚴格執行 礦山“三合一”方案,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羅源、閩侯、閩清、永泰、連江要 重點加強石板材開采區、尾礦庫整治、水土流失和生態修復,永 泰等要重點做好坡地果園地水土流失治理和丘陵坡地植被恢復。實施河口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海岸生態修 復。對適宜發展紅樹林的河口濕地,加大紅樹林建設力度,防治 河口區潮災和海岸侵蝕。閩江口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實施以秋 茄為主的紅樹林生態恢復工程;開展敖江河口海域互花米草清理 工作,逐步恢復河口濕地原生植被;嚴格控制長樂潭頭、文嶺、 梅花等地區城鎮工業建設用地、圍墾養殖等人類活動對河口濕地 的侵占,取締保護核心區內所有圍墾養殖、非法排污、采砂等人 類社會經濟活動。
(五)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