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市政府網站正式公布《福州市“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到2020年,福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穩中有降,水、空氣、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環境風險有效防控,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打造綠色清新城市品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宜居宜業美麗福州。在大氣治理方面,《規劃》要求貫徹落實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氣十條), 繼續實施《提升福州市環境空氣質量行動計劃》,城市空氣質量保持在全國重點城市前十名,使“清新福州”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名片。
福州市“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
前言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五 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央先后制定《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對生態文明 建設總體框架和體制改革作出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為生態文明 建設指明新的方向,注入新的動力。福建省是全國首個生態文明 先行示范區。福州將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在生態文明先 行示范區建設中發揮省會中心城市龍頭引領作用,精心打造“機 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福州。
“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污染減 排工作總體進展順利,環境監管能力進一步提升,環境質量總體 位居全國前列,生態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全市環境保護工作成 效顯著。“十三五”是福州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的重要時 期,是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福州新區建設的關鍵時期。 在新常態背景下,全市環境保護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按照《福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認真做好福州市“十三五”規劃研 究編制工作的通知》的統一部署,福州市環保局組織編制了《福 州市“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總結“十 二五”規劃實施情況的基礎上,規劃深入分析“十三五”時期的環 境保護新常態,堅持擴大視野,堅持戰略思維,堅持問題導向, 堅持標本兼治,統籌謀劃“十三五”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指導 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是指導全市環境保護工 作的綱領性文件。
一、形勢分析
(一)“十二五”環保工作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間,我市環保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 真落實國家、省環保工作決策和市委、市政府有關環境保護工作 部署,以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和生態市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 環保各項重點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環保目標任務,環境 保護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為全市社會 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環境保障。
1、生態創建成效顯著
加強生態市創建的組織領導,成立了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 組,制定《生態市建設規劃》和年度計劃,完善考核機制和資金 投入機制,突出以生態規劃為引領,以生態文化為先導,以生態 經濟為主線,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全力 推進生態市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建立健全市、縣、 鄉、村四級環保管理體系和生態創建聯動機制,推進生態縣(市、 區)、生態鄉鎮、生態村生態細胞創建工作,全市已創建 10 個省級生態縣(市)區,其中 5 個已通過國家生態縣(市)區建設考核驗收、3 個通過國家生態縣(市)區建設技術評估,全市 87 個鄉(鎮)街道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命名,1919 個獲得市級以 上生態村命名。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多年保持優良水平,位居 全國省會城市前列。2014 年底,福州市順利通過了省級生態市 建設考核驗收并獲得命名,2015 年 10 月通過環保部國家生態市 技術評估,正積極加大整改力度,迎接環保部的考核驗收。
2、污染減排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我市全面落實節能降耗減排工作,持續推 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責任減排、政策減排 5 大措 施,落實火電、鋼鐵、玻璃、建陶、機動車等大氣污染減排項目 和污水處理廠、印染行業、造紙行業、畜禽養殖標準化整治等水 污染減排項目建設。全市累計投入資金 40 億元,完成 109 個重 點大氣污染物減排項目、21 個工業污水深度治理項目、65 家規 模化畜禽養殖場全過程綜合治理,全面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化 學需氧量減排 8.2%,氨氮減排 9.2%,二氧化硫減排 12.8%,氮 氧化物減排 17.8%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
3、環境質量保持良好
堅持把改善環境質量作為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部門聯 動,大力推進流域整治,有效加強水源地保護,積極組織實施大 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5 年福州市 閩江、敖江干流水質達標率均達 100%,龍江流域水質達標率為 95%,全市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 100%,全市水 體水質總體優良。2015 年全市空氣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 標準,在全國 74 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六。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 為實現福州科學發展新跨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