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3)《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4)《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5)《東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綱要;
(6)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廣東省“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工作的通知》(粵辦函〔2014〕221號);
(7) 廣東省水利廳《關于開展廣東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粵水規計〔2014〕28號);
(8) 國家及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編制“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和相關文件;
(9)《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的通知》(粵辦函〔2016〕89號);
(10)《廣東省東江流域水量調度管理辦法》;
(11) 關于印發《東莞市“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東府辦〔2014〕110號)。
4 水務發展總體目標與布局
4.1 目標和指標
4.1.1 主要目標
力爭通過未來五年的建設,東莞市率先實現水務現代化,實現水務基礎設施從基本保障向品質化、一體化保障提升,水務管理從粗放式向規范化、精細化、智能化提升。以“城鄉共治、產業共治、水務共治、兩手共治”四個共治為戰略重點,以“兩河(石馬河和茅洲河)、兩網(截污次支管網和水鄉水網)、兩庫(松木山水庫和同沙水庫)”建設為重點,全面建成“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防災減災保障體系、水務科技信息保障體系、水務行業能力建設體系、現代水務改革與管理體系”等六大水務綜合保障體系,在水安全、水保障、水生態環境、用水效益、水務管理等方面成為行業領先者。
(1)構建布局合理、高效利用、節水優先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合理配置水資源,逐步構建“雙龍吐珠”(“雙龍”指江庫聯網供水水源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東莞供水項目)水源新格局,強化水資源配置網絡,加快構建東莞特色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完善流域供水安全保障體系,顯著提高東莞市水資源利用效率。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2.07億m3以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23m3以下,萬元GDP用水量下降至26.4m3以下,城鎮供水保證率達到97%,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保持在0.550,建立完善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系。
(2)構建水質優良、環境優美、生態友好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總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主要河流水質達到環境功能要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至75%,跨市河流交接斷面水質基本達標,石馬河水質基本達到IV類,茅洲河實現不黑不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39.5萬m3/d,城市水面率大于10%。不同片區河湖生態環境用水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重點河湖及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生態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
(3)構建設施完善、系統完備、高效應急的防災減災保障體系
基本建成東江、東引運河及寒溪水、石馬河及沿海地區防洪減災體系,各流域防洪保護區達到流域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東莞市區防洪能力應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潮標準,各鎮(街)基本達到50年一遇防洪潮標準。全面提高全市治澇能力,市區雨水管渠的設計重現期為2~10年,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為30~50年,特別重要主城區(園區)及中心鎮區達到20年一遇最大24h暴雨一天排干,一般城鎮地區達到10年一遇24h暴雨一天排干。洪澇(干旱)災害年均損失率控制在0.5%。
(4)構建開放創新、產學結合、智慧智能的水務科技信息保障體系
注重科技創新,搭建智慧水網平臺,提升水務發展驅動。水務信息化指數提高至80分以上,水務R&D投入率達到0.7%。以“互聯網+水務”理念構建智慧水網,實現水源、供水、節水、排水、水環境、防災減災、水土保持業務信息的自動監測、綜合管理、預測預警及決策支持,并以移動智能終端為主要載體推送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信息及服務。
(5)構建協調統一、運作有效、人才有素的水務行業能力建設體系
全市所有鎮區、街道均建立“河長制”。加強水行政執法能力建設、鄉鎮水務服務體系建設、水務基礎性工作等重點領域能力建設,加強我市水務行業能力建設,提升行業服務水平。
(6)構建體制完善、機制長效、科學適用的現代水務改革與管理體系
全面深化水務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水管水,重點圍繞轉變水行政管理職能、完善水務法制建設、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創新發展水務投融資體制等方面切實提出“十三五”深化水務改革任務。
著力扭轉重建輕管,強化水務管理,重點圍繞強化水資源管理、水務工程建設管理、水務工程運行管理、河湖管理、水權交易制度建設、洪澇災害保險制度建設等方面切實提出“十三五”水務管理主要任務。
4.1.2 主要指標
根據東莞市水務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和要求,在總結“十二五”水務發展指標完成情況的基礎上,提出“十三五”期間規劃指標5大類16項,各項指標預測如下:
(1)節水目標
用水總量。2015年為19.92億m3,根據廣東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的要求,2020年用水總量需控制在22.07億m3以下。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根據廣東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的要求,202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7%。
萬元GDP用水量降低。根據廣東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的要求,2020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0%。
供水管網漏損率。2015年為14.56%,根據《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CJJ92-2002)要求,2020年≤12%。
城鎮和工業用水計量率。根據《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取水單位和個人應當在取水點安裝符合國家技術標準的取水計量設施,至2020年實現城鎮和工業用水計量率達到100%。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