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強化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與保護,維護區域生態安全
以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為目標,充分利用珠海的大型山地自然綠地系統和河流、綠道、道路廊道,以及覆蓋全市的生態隔離帶,構建生態安全格局體系。依托現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自然斑塊建設,構建對珠海生態維護具有戰略意義的生態控制點。重點保護城區鳳凰山、板樟山、將軍山、腦背山、攔浪山、黃楊山及周邊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加強水源地保護,保證大鏡山水庫、梅溪水庫、鳳凰山水庫、南屏水庫、竹仙洞水庫等飲用水源地水庫取水的安全,發揮水源地在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供水的“心臟”功能。以保障各生態源之間的相互連通為目標,通過節點建設,構筑各生態源之間聯系的廊道和輻射道。建設鳳凰山-將軍山-腦背山之間的生態廊道,形成珠海東部以山地森林為主的陸地生態安全屏障,有效組織城區的無序蔓延或工業組團的集中發展。
進一步完善珠海內部綠道網絡,短期可以建設橫琴島環島綠道,經橫琴大橋、南灣大道、昌盛路連接4號綠道終點,經橫琴大橋、珠海大橋、磨刀門西岸連接1號綠道終點,形成以生態型和郊野型綠道為主的綠道網絡。根據《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的要求,根據路段不同,兩側綠化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進行不同主題的設置,喬灌花草分類型、分季節、分花色進行搭配,使綠道建設呈現花海樹林整體和諧、局部分異的景觀效果。
依托“八縱六橫”交通網絡進行道路生態廊道建設,形成既具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改善城市交通系統的大氣、噪聲污染,又有優美環境的道路生態廊道網絡骨架。各區的主要道路作為次一級的綠道建設,沿道路兩側建設植被帶,提高植被的郁閉度。鎮區通往農村和農村之間的道路兩側建設植被帶,并在外圍形成農田或農林結合以提高觀賞性。
以維護河流水生生態系統安全為目的,建設沿河、沿溪流而形成的條帶狀的自然植被,包括樹木和灌木覆蓋物,保護河岸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過程。把河流生態連接帶建設成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絡式的生態結構體系,構成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架構。
加快海岸帶紅樹林和防護林帶建設,形成濱海濕地為主的海岸帶安全屏障體系。重點建設唐家灣新城、橫琴新城、金灣次中心城,以及航空產業園的城市防護林帶,虎跳門水道、雞啼門水道(含黃楊河)、磨刀門水道的河口風暴潮生態防護林地,淇澳島、橫琴島的紅樹林生態防護帶。
(四)強化環境風險預警,提升環境監管能力
1、創新環境監管模式,優化機構管理
配合推行省以下環保監察執法機構垂直管理制度,全面實施環境監管網格化,執法人員直接配備到鎮(街),推進環境監管精細化。推動部門聯合執法,尤其注重加強公檢法系統的聯動。同時充分發揮和有效引導社會力量特別是具備環保專業素質的機構作為第三方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形成“政府監管、行業管理、社會監督”的大環保監管格局。
2、加大環境監管力度,推進執法能力建設
深入推進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和監管能力建設。按要求配備移動設備終端并與一企一檔信息管理系統以及自動監控系統在線數據等資源結合,獲取相關數據,為環境監察現場執法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實現跨業務數據庫、跨地理阻隔的現代化移動執法,提高現場執法效率,推動環境監管執法精細化、規范化。加強業務培訓工作,提高環境監察執法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創新環境執法手段,推動衛星遙感、無人機拍攝等非現場監控技術手段,提高執法效率。建立重大環境污染有獎舉報制度,發動群眾的力量,共同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進一步加強前山河流域、高欄港化工區、全市飲用水源等重點區域的環境監管。繼續做好環境熱點問題的維穩工作。
加強對污染減排、重污染行業以及中小型污染企業的執法監管。推進“兩法銜接”工作,對造成生態環損害責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深入開展“兩高”司法解釋等環保法律法規宣傳,提高社會環境意識。提升環境監管力度,排查環境安全隱患,確保達標排放,預防重大污染事故發生。
3、建立環境風險管理體系,強化環境風險防控
完善以預防為主的環境風險管理制度,全面開展企業環境風險評估,嚴格落實風險企業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制度。加強危險化學品、重金屬、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污泥、電子廢棄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監管體系建設,強化相關行業存儲、運輸、使用、處置的全過程環境風險監控。在環境功能區劃、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驗收等環境管理活動中嚴格落實環境風險防控,建立環保、安監、海事、交通、水利等部門的環境風險聯防聯控機制。以重點管理危險化學品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為重點,限制高毒、難降解、高環境危害和高環境風險化學品的使用,推動環境風險防控工作。
4、提高區域聯防聯控水平,強化區域協作能力
扎實推進區域間政府環保部門、企業和社會間多層次環保合作,協同構建區域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區域聯防協作機制,實現區內空氣和水污染聯防聯治。建立健全大氣復合型污染監測和防治體系,積極參與區域合作。在粉塵、煙塵、顆粒物控制上推行專項整治工程,全面推進降氮脫硝,協同控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大幅減少顆粒物,逐步解決地區光污染化學煙霧、酸雨和灰霾污染。優化給排水格局,齊防共治跨界水污染。聯合中山、江門兩市調整水環境功能區劃,逐步分離取排水河系。編制并實施前山河等跨界河流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規劃,優化升級流域內產業結構,加強工業污染源監管,完善截污治污設施,加強農村面源控制,建設和完善流域內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共享污染源監控信息,削減污染物存量和排量,聯合開展河道綜合整治。實施生態保護分級控制,做好“珠中江”水環境保護合作,探索建立流域、區域統籌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建立規范化專門監測監督體系。加強水環境管理,著力加強粵港澳合作,共同改善珠江三角洲整體水質,減少整體水污染量,提升污水處理水平。加強飲用水源地建設和保護,確保飲用水安全。陸海統籌,控制近岸海域污染。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