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環境監測專章
(一) “十二五”工作完成情況
1、高效完成“十二五”各項監測任務
“十二五”期間,我市環境監測工作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污染減排等環保重點工作來展開。根據廣東省環境保護廳每年下發的《廣東省環境監測工作要點》的要求,我市制訂了對應的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應急監測、各類專項監測的監測計劃及預案,保質保量地完成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工作。根據《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等有關要求,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數據在綠色明珠網站上欄進行公開。建立完善了預警應急監測管理制度,及時編制完善《珠海市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專項應急預案》和《珠海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操作手冊》等。加強人員在預警應急監測工作領域的培訓,逐步建立了一支穩定的應急監測隊伍。
2、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十二五”期間,投入5000萬元用于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在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建設、河流水質安全預警體系建設、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建設、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核應急與輻射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開創了我市環境監測工作的新局面。
(1)推動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
“十二五”期間,我市、區財政共投入資金約2600萬元用于我市環境監測站的標準化建,各級監測站均通過標準化驗收。同時,我市配備了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原子熒光光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全自動石墨消解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氣質聯用儀、固相萃取儀、非甲烷總烴專用色譜儀等系列大型實驗室分析儀器,為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竣工驗收監測、信用管理核查監測、環境質量核查、污染源普查、土壤調查等環境管理任務提供了大量詳實、準確的監測數據。
(2)完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
2012年6月,我市在唐家、吉大、前山、斗門4個國控空氣質量監測點位,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的要求,開展了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6個基本項目的監測與空氣質量的評價工作,成為全國率先實施新標準的74個重點城市之一。
2014年,為全面監測、評估全市各區(功能區)空氣質量狀況,開展了“珠海市完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項目建設,在橫琴新區、金灣區和高欄港經濟開發區新建3個空氣質量市控監測站點,不斷完善全市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實現了全市空氣質量監測全覆蓋。
(3)建成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
為做好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下的空氣質量預報工作,市監測站建成“珠海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實現我市PM2.5等項目的濃度水平、空氣質量等級的預報,特別是異常天氣條件下,配合我市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做好預警、發布預警信息。每日預報結果在網絡等媒體進行發布,還通過手機APP應用,實現我市空氣質量實況與預報結果手機一鍵通。
(4)河流水質安全預警體系、噪聲自動監測系統穩定運行。
“十二五”期間,市政府投入專項資金用于我市河流水質安全預警體系和城市環境噪聲自動監測系統穩定運行,實現水質的實時連續監測和遠程監控,及時掌握主要流域重點斷面水體的水質狀況,預警預報重大流域性水質污染事故;實現區域環境噪聲監測現代化,實時、準確掌握城市各類聲環境功能區和城市道路交通干線兩側區域的聲環境狀況。
雖然我市在“十二五”期間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監測任務,監測能力不斷提升,但對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存在范圍和要素覆蓋不全,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監測數據質量有待提高,社會化監測機構準入、管理機制仍需完善,監測隊伍任務重、人手少和技術人才匱乏的局面仍未有突破性的改善等突出問題,難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需要。
(二) “十三五”工作任務
1.健全涵蓋多要素的立體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按照“全面設點、全省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的總體要求,建成國際先進、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生態等多要素的環境質量立體監測網絡。建設大氣復合污染成分監測網,強化對污染較嚴重區域的污染源追蹤解析。優化完善現有主要河流、入海河流、主要湖庫及入庫支流監測斷面,加強對主要河流、飲用水水源地、農村水環境和重大風險源下游等區域環境敏感斷面的監測,逐步補充環境敏感區、重要港灣及人類活動頻繁海域等監測斷面。建立完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重點工礦企業及周邊、固廢集中處置場及周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及周邊等區域為重點,設置土壤風險監測點位,定期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深入推進國控點水體和空氣γ輻射環境監測,逐步完善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加強輻射環境質量監測。推進無人機航空遙感應用示范項目。
(1)大氣環境監測網絡
建設大氣超級監測站,具備大氣復合污染地面監測、雷達探測、衛星遙測以及大氣物理、大氣化學、污染過程、區域傳輸等多維多要素的監測能力。并加入國家大氣超級站聯盟。
優化完善現有城市站建設,逐步建設路邊、碼頭、農村等空氣監測站點及垂直監測、遙感監測等專題站點。推進區級空氣自動監測站建設。建設大氣復合污染成分監測網,強化對污染較嚴重地區的污染源追蹤解析。提升VOCs、重金屬監測能力。
(2)水環境監測網絡
優化完善現有主要河流、入海河流、主要湖庫及入庫支流監測斷面,加強對主要河流、飲用水水源地、農村水環境和重大風險源下游等環境敏感斷面的監測,逐步補充環境敏感區、重要港灣及人類活動頻繁海域等監測斷面。逐步開展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生物毒性實時監控系統建設。提升全市飲用水水源水質全指標監測、水生生物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監測能力。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