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11-11 14:49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一個人的認知升級,掌握辯證統一是一個基石,掌握系統思維是第二個基石。相較前者,道德經里對后者詳細論述的不多,但是與道德經同源的《黃帝內經》,對兩者兼顧,這也是中醫較于西醫的一些特殊優勢。掌握系統思維的人,也會善于將知識吸收和經驗轉化作結構化熔合,對后敘第四篇所說的“接化發”的效率有大裨益(相關閱讀:薛濤: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用“接化發”來讀書),這是我說的一個人的“認知基座”(見后續第三篇的定義)能夠成功打造和運行的標志之一。認知能力到了這個階段,一個人看事物就能洞察本質與變化,具備了形而上的思考能力,這就實現了“看山不是山”。
批注一點,作為一個常識,就是討論或表述某項事宜,要事先明確看待其的視角,我稱之為“視角為先”。比如此處,中國古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德經中對世界觀的寫作方式,就是以人為出發對世界的認知的描述,掌握了這個視角,就會對理解道德經里這一類相對晦澀的文體有所幫助,也容易理清很多造成不必要的迷惑或者爭辯的模糊點。
簡單對照下一個人成長中的認知規律:孩子在“一生二”中學會了分對錯、好壞、利弊,建立了規則,是幼兒開始建立人生觀的第一步,但是也就有了私心和個人喜惡,就是差別心。青少年往往會偏激片面,認為事物非黑即白,并忽視不同事物之間的隱性關聯。隨著社會經驗的豐富,尤其是歷經人生各種沖突的破解或者挫折,有悟性的人在成長中,會逐步認識到世界的各種矛盾體內部是存在灰度的,也是動態互轉和相互作用的,而且各組要素之間又是相關關聯的;沒有簡單的對錯好壞;逐漸明白了博弈論、辯證法、概率論和系統論,不再偏激片面;學會了獨立判斷,同時學會建立和堅守自己的價值觀,這個,就是啟動了二生三,至此入世的門才算是漸漸打開了。
“三生萬物”,我理解為這是認知再上一層極難的高階,就是達到佛學里常說的無差別心的階段,也就是青原行思說的“看山還是山”,是薩特說的“你眼中的他人才是你自己”的相對高級的心理學解法。這部分更加艱澀,在此不展開,留在下卷中深入研討。
二、如何理解陰陽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北宋丞相呂吉甫說:“凡幽而不測者,陰也;明而可見者,陽也。有生者,莫不背于幽而不測之陰,向于明而可見之陽”。自然界的生物都是喜好陽光,背向陰面,人也是如此,向往光明的顯見有益的事物。
但是,既然眾人皆如此,如何“反者道之動”的與眾人不同,在陰面發現一些轉換運道和卓然眾人的玄機,就是理解道德經的一個要點。陰陽雖然在道德經中僅出現于此一處,我通讀全書,卻提出了“陰陽全譜論”,作為一種易于使用的工具箱,以便于將道德經使用在管理學和認知論中:世界上所有的矛盾體(這就是上述以人眼中看內外世界的視角)都可以以陰陽來標識之。陽者,是我們在生活中往往重視、褒獎、喜愛的一面,而陰者,在實際生活中則是被我們忽視、批評、厭惡的一面。在這樣的矛盾中,首先理解到陰陽(好壞)不是絕對二分的,又能理解到好的事物中有壞的部分或者會轉化為壞的部分,即“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更深入的,是在看上去對自己貌似壞的事物中,比如外來的危機或內在的短板,找到和轉化為對自己有利的要素,這是一個人或者企業從優秀升級到卓越的關鍵所在。正如周易《參同契》所說的“陰中之陽才是真陽”,此即“弱者道之用”。
“沖氣”或者“中氣”:選擇“沖”,則“沖氣”合解為陰陽二氣相互激蕩。生活中往往是因為有劇烈的矛盾去沖突,面對兩難因為做不好取舍乃至想不到如何升維來解決,于是因由此帶來的“痛”而深刻的洞察自己,才能實現個人的覺醒和大幅成長,也由此理解了“和”。選擇“中”,則“氣”可解讀為虛、無,“中氣”解讀為虛而守中,對應實踐可以理解為先放空自己(做到無),才能通透洞察,繼而才能做到“知止”且“和光同塵”的中庸。中原之省河南用“中”作為肯定用語,就是來自這個古老的認知傳承。
“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首先可見老子是支持我上一篇所解讀的“奉”的精神的(相關閱讀:薛濤:讀《道德經》中的幾點管理學體會(一)),但是一個懂得陰陽轉化規律的人一定不會墨守成規,所以本段老子是強調需要按第四篇我所說的“接化發”并進行與時俱進的修正后,再傳授古代的知識。
三、二生三就是既要又要
在當下內卷嚴重的時代,無論個人發展還是組織發展,大家必然要面對大量的“既要又要”的困局,簡單二分選擇其中一個已經無法破局,只靠發揮長板也僅能生存卻無法發展。“既要又要”是組織和個人發展中需要面對的常態化挑戰,如何做到?關鍵處就在對這個“二生三”里的認知里,這是本書解讀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卷局下,能達到卓越的人都是實現了“既要又要”的:比如雷霆手段菩薩心腸才可以既不做壞人也不做爛好人;比如既能在正確的路線上持之以恒,又能準確判斷時局及時放棄錯誤方向的人才能成功;比如你去觀察身邊的牛人,往往都有些雌雄同體的特征,既剛毅又溫柔,既膽大又心細;比如真正厲害的讀書人,在書卷氣的外表下往往時而顯露出一種江湖氣。做到這些的人,你去觀察,他們都至少達到了“二生三”的認知水平。
在企業管理中,“既要又要”更是普遍存在:比如一個企業既要積極發展,又要穩妥防風險;既要勇于乃至全力開拓新市場,又要盡力在未見曙光之時延續存量市場的優勢;比如成功的管理者,往往既能著眼大局不拘于細節,卻又能對細微的風險隱患的表征洞若觀火;比如用人既要大膽提拔,又要盡力公平;哪怕一個企業不得已轉入防御去裁員作“廣進”計劃,也還要既能節省開支,又不能裁到大動脈和傷士氣…….各種兩難不一而足。
時局維艱盛行以苦為樂,脫口秀“大王”呼蘭曾經調侃說不可能既堅持長期主義又活在當下,但卓越者卻必然要同時做到兩者:往往他們首先有大格局為支撐,放下對短期目標的私欲(去有),不再患得患失想贏怕輸,以修煉之心(類似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韋克博士說的“成長性思維”)面對困難,聚焦于過程乃至享受由此帶來的認知提升的快樂,所以持久的努力在他們看來并不是負擔。這樣的人往往心態上已經做到了“大器免成”(第四十一章),勇敢、堅韌、灑脫、平視,往往在不少關鍵時刻,就贏在了這樣的“拿得起放得下”的狀態里。
編輯: 趙凡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