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10-18 10:38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谷林
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特許經營項目,十廠項目或可以稱之為我國水廠建設歷史上遭遇問題的集大成者。而水價調整,一定程度上,是過往中,項目得以延續的動力和希望,也成為未來企業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
當年,《朝聞天下》的記者問張恒利:這個項目做完,你還有信心再做一個PPP項目嗎?張恒利的回答是:不做了,太累了。他也希望每個項目都別做的如十廠一般曲折。
現在,文中涉及的幾位也都遠離了十廠,有人退休,有人在新公司開辟新的事業,也有人繼續在跟進著項目。而后者介紹,自己現在就是一門心思想著,能盡早確定十廠的水價問題。
07 后記
作為北京基礎設施投融資市場化的開端和我國最早的BOT供水項目之一,十廠項目的確走過了同行不曾走過的路,歷經諸多變化和坎坷,正如傅濤所言,北京這種供水模式,源于不同的歷史原因,也不適合其它城市仿效。
在十廠漫長的過程中,金州集團也經歷了跌宕起伏的發展:2006年,金州集團獲得以美林為首的投資集團1.5億美元投資,成為當時國內環境市場最大額度的融資案例。隨后,金州集團快速擴張,進入發展高峰,多年連續入圍中國水業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但與此同時,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全球危機。2009年,金州集團先后引入安博凱直接投資基金(下文簡稱“安博凱”)和哈德森清潔能源投資基金(下文簡稱“哈德森”)。2014年,安博凱及哈德森將金州環境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金州環境投資”)92.7%股權賣給了北京控股,其中包括金州環境投資旗下的水務和固廢項目。2016年,金州環境集團組成的并購基金又回購了金州水務100%股權。
經過多次的股權變化,兜兜轉轉,金州集團已經遠離了項目的核心。甚至一些參與者感慨:一定程度上來說,現在的十廠,除了名字依然保留,其實已經不是原來的北京第十廠了。
這話聽起來或許多少有些唏噓,卻折射了行業發展的不易,也暴露出了企業本身的一些問題。最讓人感懷的不僅是項目遇到的問題,還有其中參與者的堅持。本文講述中涉及的人物,作為一個側面,體現了項目的不易。在此向所有項目的參與者致敬,也希望項目形成的經驗或者教訓,可以為后來者提供一些參考。愿中國的水業持續進步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期望和要求。
參考資料:
[1]一個PPP項目歷經17年仍難產 北京水十廠“等白了頭”. PPP頭條,2015-11-16
[2]中國第二個水務PPP項目北京第十水廠16年后終將建成. 東方早報,2014-08-18
[3]十三年的堅持:北京市第十水廠項目開工. 中國水網,2012-11-26
[4]張恒利和水源十廠“相愛相殺”的十年. 中國水網,2019-09-07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