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科技北京發展建設規劃》明確指出,讓居民喝上放心水,將是“十二五”北京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一個成果。2014年,“南水北調”水將進京。為適應南水北調來水水源變化,增加超濾技術,為南水北調來水后多水源聯合供水提供技術保障。結合飲用水處理領域面臨的新的安全威脅,北京市將開展自來水廠的工藝升級改造,攻克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
飲用水安全形勢嚴峻,原水污染嚴重。北京、天津等重點大都市因種種優勢,較早開始了凈水工藝的改進。但即便是這些條件優越的城市,其供水系統對于水源污染的承受能力也有限。全國大部分水廠的凈水工藝已不能適應中國水質的現狀。有專家表示,目前集中式供水單位普遍采用的常規水處理工藝有四大步驟:混凝、沉淀、過濾、消毒,這種工藝已經沿用超過百年。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授王啟山認為,中國的供水機構應該根據現實的情況改進凈水工藝,“水廠還是老工藝,去除不了有機物和溶解態的化學物質。”清華大學飲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長劉文君認為應該采用更嚴格的工藝措施來保證水質。
2007年,我國修訂且已正式生效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把飲用水水質指標從35項提高到106項,已接近了先進國家的標準。但是,目前我國95%以上的自來水水廠是在現行水質標準頒布之前設計建造的,也就是說,我國大多數自來水廠現有處理工藝不適應提標以后的水質標準,這些自來水廠的水處理工藝流程都必須及時進行改進,來應對水質標準提高的要求。
如果新國標中106項標準得以實現,水質是不是就安全了?
曲久輝院士曾表示,實際上最近幾年來,大量的微生物污染的出現,以及這些污染物依存的機制和復雜性使傳統的水質標準和水處理面臨嚴峻的考驗。目前,現在生產的化學品有四千萬種,有毒化學品是25000種,已經經過較系統的毒性測試有200萬種。在目前的水質的標準當中,我們能夠考慮到的僅僅是化學品中的一小部分,而為人所熟悉的污染物大多數是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所確定的,而新的污染物的獨立數據是非常缺乏的,現實的環境當中人類有意無意將有害物質排放到環境當中。這些污染物在環境當中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導致符合污染效應,產生聯合的毒副作用,這個會導致水質的更加復雜。
一方面,全國范圍內的水源地污染情況嚴重,另一方面,社會對生活飲用水的衛生要求愈來愈高,夾在中間的供水機構左右為難。原水水質變差,檢測和工藝要求提高、成本上升,同時又要負擔公用事業職能,獲取的財政投入不足……種種原因使得實力強的大型自來水公司也倍感困難,對于縣級水廠等小型供水機構和欠發達地區的供水機構而言,面臨的困境不言而喻。
編輯:newscenter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