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于公用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成了業界極為關注的熱點,特別是在水價調整之勢迅猛的今天。國家發改委2001年制訂的鼓勵政策中明確包括了,鼓勵民營經濟投資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的意見。而早在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上便已有了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問題的決定。如此算來,我國公用事業改革已走過了十余年的歷程,在這一段或艱難或平坦的改革之路上,我們取得了成績,同時也為此付出了代價。現階段,我國的公用事業改革又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近日,在桑德集團舉行的環境商會第六期總裁圓桌會議上,長期從事公用事業改革與發展研究的,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公權市場》作者徐宗威先生以“公共服務與公權市場”為主要內容,同與會總裁共議了我國公用事業改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公用事業改革在探索中成績顯著
從福利到產品,再從對公共產品的認識過渡到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足以體現我們對市政公用事業及其產品認識的提升與深化。這在思想理論上,對指導市政公用事業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市政公用事業的投資體制、經營體制、價格體制、管理體制等等,均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其核心表現為打破了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在市政公用領域大量進入的民營經濟、外國資本,促使了競爭局面的產生。隨著市場機制漸漸進入到市政公用的經營與管理范疇,使得資源的整合力度大大加強,一些集團公司應運而生。此外,市政公用的資本市場已顯現其雛形,資本贏利率的提高,吸引了社會方方面面的資本進入。與此同時,特許經營制度的普遍實施,使得市政公用事業的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市政公用事業的改革也促進并帶動了市政公用行業領域的國有企業的改制與改革。壯大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桑德集團乃典型案例之一。
公用事業改革在摸索中付出代價
市場化改革推動了公共產品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合作,對此社會公眾的支付負擔大幅度提高。當公共服務的買單者由政府轉變為公眾,無疑加大了公眾購買公共產品的負擔。
隨著“公共產品”這一概念的浮出水面,使得社會公眾對政府公共職能的質疑日趨加重。以近來熱議的水價為例,其實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主要社會矛盾,就是公眾對政府公共職能的質疑:納稅人將稅款支付給政府,政府理應承擔提供公共產品的責任。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的發展,使得國有資產在股權中的比重與國有經濟在市政公用領域的市場份額均大幅縮減,這意味著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體現在市政公用行業中的影響力、控制力、帶動力均處在下降的態勢。
公用事業改革在實踐中尋找目標
我國公用事業改革經過十數年的發展,正經歷著一個全新的階段。在體制、資產、投資等方方面面依舊面臨著諸多的問題,依然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對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再認識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公用事業的市場化改革,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不能改變的,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在其中扮演的是參與者的重要角色,特許經營制度為實現兩者的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平臺。
事實上,經過十幾年的改革,已經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建立起一種涉及公共權益的這樣一種經營制度。為了生產公共產品,通過政府轉移特許經營權,運用市場機制,在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所建立的涉及公共權利的這樣的經營市場,即公權市場。
認識和規范公權市場是改革不能繞過去的問題。公權市場的基本屬性,是市場的壟斷性,經營的公益性和風險的政治性,從維護公共利益的角度看,這個市場的投資者和經營者所獲取的投資回報或者是經營回報應該處于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之下。
對公用事業改革所追求的目標,應該是既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又要發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在這兩種關系中找到平衡將成為下一步改革的關鍵。繼續發揮好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發揮好市場機制的作用是需要堅持的;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公共財政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公共服務和和公共產品,政府在改革中的公共職能需要加強,不能越位但是也不能缺位。市政領域的投資與投資回報問題將是研究解決的一個重點。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