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的加速階段。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主要建設者、經營者和看護人,市政公用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但在改革的道路上,市政公用企業篳路藍縷、飽受磨難,經常性挫折和少有的成功相交織。改革工作久推不動,國融大通總經理李智慧充滿憂慮地對中國水網記者說。
為多個城市公用事業擔任改制顧問,國融大通國際財務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智慧對市政公用行業的改革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他認為,市政公用行業是傳統行業中歷史積弊較深、改革最慢的行業之一,其中有其一系列緣由。
冗員給市政公用企業造成了沉重負擔
在崗人員多于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需要,冗員現象在市政公用行業十分普遍。李智慧舉例說,新疆烏蘇市供排水公司在改制前日供水量不足1萬噸,職工卻多達126人。冗員現象的形成,既有合理原因,也有不合理因素。前者如退轉軍人安置、職工子弟就業等;后者則主要是“領導安排”。在政企不分的條件下,國有企業很難逃脫這種“安排”。
李智慧說,冗員現象給企業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是成本高。部分企業的人工成本已占總成本的50%以上,淪為“吃飯財務”;二是管理難。崗位不夠、工作量不足導致“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三是留人難。冗員大大攤薄了職工的人均收入,企業招人易、留人難;四是公眾不滿。地方公用企業在公眾心目中普遍背負了服務差、效率低、價格高的惡名。
投資不足形成歷史欠賬
“城市供水、供熱、燃氣等公用事業,是城市的生命線工程、公共工程,其投資主體應當是政府”,2008年4月,在北京市召開的公用事業發展論壇上,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表達了以上觀點。
但是,地方政府對此確有苦衷,李智慧對其進行了分析。他說,首先,地方政府手中實在沒錢。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后,財政上形成了“強中央、弱地方”的局面,地方政府在財源有限的情況下還要面對日益龐大、增幅超過GDP增幅的公務消費開支;其次,市政公用事業具有很強的“圣人無功”的特性,即:在發生突發事件時,人人都能切身感受到飲水等公用設施的重要性;而在安享太平時,人們就很難體會到“城市生命線工程”的確切涵義;再次,從投資和回報的比較來看,公用事業投資浩大而回收期漫長,本屆政府的財政投入很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地方公用事業的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地方政府很難從中做出政績來,地方政府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左右為難。
于是,出于以上種種考慮,城市政府面對公用事業投入,或者能拖就拖,可減則減,或者責成公用企業自行籌集資金,“自行消化”,或者通過產權轉讓來甩包袱,以“改制”之名將公用企業的產權賣出去,李智慧說。
價格調整機制尚未建立
產品定價機制,涉及公用行業的核心戰略利益。在公用產品和服務定價方面引入市場機制,是當前公用行業面臨的迫切的關鍵性課題。和競爭性產品的市場定價方式不同,由于受《價格法》的約束,公用產品的定價遇到了兩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一是成本監審制度尚未建立,消費者對公用企業的成本上漲持不信任態度。二是價格調整的步伐總是落后于市場的變化。
李智慧提出,供水企業經營成本變化的持續性、市場化和行政定價的遲緩性、滯后性之間的矛盾一直沒有解決,這是影響供水企業經營狀況、進而制約改革發展的根本問題所在。很多地方的供水企業近十年沒有調整水價,有的地方雖然通過了聽證會,但在政府批準環節又被一再拖延,等到實際執行時,成本已然再漲。難怪有位自來水公司經理感慨:“真是調價(產品)永遠趕不上漲價(成本)快啊!”
與面臨窘境的國有供水企業不同的是,外資水務企業從不擔心物價上漲。李智慧分析,當前,歷經兩年多的物價持續上漲,國有供水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已由過去不足2%下降為2008年的-1%以下,而外商依然維持了15%以上的收益率。外資盈利,不僅與他們進入我國水務領域的合作模式相關,更重要的,是它們在招商引資的政策條件下解決了產品定價的機制問題,而國有公用企業一直缺乏相應的政治資源。
除以上問題以外,李智慧還分析認為,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企業通過舉債的方式“自籌”資金使市政公用行業普遍背負了沉重的債務負擔。而由于部門分割帶來的管理混亂,使水務產業鏈被人為割裂,供水企業在其中也深受其害。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是道家主張的治國境界,也是公用企業經營的顯著特征。但是,李智慧說,公用事業一旦被政府當作經營城市的賺錢工具時,企業和市民的禍患就開始了。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