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溫家寶總理多次對發展節水灌溉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加大節水灌溉力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僅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計。今年中央1號文件也明確要加快以節水改造為中心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
2000年,我省開始實施“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計劃對全省千萬畝農田實施節水改造,至2010年實現節水灌溉面積1092萬畝。5年過去,改造成果初步顯現,許多灌區不再局限于農田灌溉,已逐漸成為區域工業、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對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經驗表明,節約用水,節水灌溉,意義重大。
水到地肥人富
最近,程理富一直忙著護理田間蔬菜。眼看著菜越長越好,他心里止不住地高興。
7月下旬,他收割完最后一擔稻谷,馬上就在田里種上晚季蔬菜。今年種的稻谷已經讓他賺了不少,種菜的收益更好。對今年的收入,他信心十足。
他說:“用水方便了,膽子也就大了。”今年,他承包的農田有八九十畝,早季種水稻,晚季種蔬菜,一年一畝地可收益2500多元。
程理富膽子變大,是受了萩蘆灌區改造的鼓舞。1999年,程理富在莆田市涵江區赤港農場承包了三四十畝農田。整個農場由萩蘆灌區南安陂干渠灌溉。萩蘆灌區建于上個世紀70年代,是莆田三大灌區之一。但在2000年以前,灌區因為溝渠老化,滲漏嚴重,大部分農田用水不足。程理富的農田處于渠尾,更是“渴”得厲害。
2000年,省水利廳對萩蘆灌區進行節水改造,灌區水利用率提高了近五成,程理富也從中得到了實惠,于是擴大了承包面積。
像程理富這樣的故事,在涵江區,在我省,還有許多。
比如福清市,現在是我省經濟較發達地區,但過去卻有“地瓜縣”之稱。福清歷來缺水,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全省的1/4。一些老人回憶說,最缺水時,福清境內見不著水稻,當地人多靠種地瓜填肚子。
1958年建成的東張水庫,改變了福清的命運。東張水庫形成了大型的東張灌區,福清將近一半的耕地得到灌溉,22萬畝旱田變為水田,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工業化加快后,福清對水的需求隨之加大。原本只承擔農業灌溉的東張水庫,要向居民生活和工業供水。但是,東張灌區出現渠道老化、險段崩塌等現象,水庫每年向灌區輸送的水,有六成在路上流失了。福清市用水日趨緊張。
2000年至2002年,福清市投資2264.22萬元整修東張灌區,改善灌溉面積10.2萬畝,新增灌溉面積5.59萬畝,平均每年可減少水損失3000萬立方米。東張水庫管理局局長陳天賜說,節水3000萬立方米,相當于新建一個中型水庫,而建一個這樣的水庫,需要投資3億元,與之相比,東張灌區的節水改造太劃算了。
目前,灌區內有元洪、融僑2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4個省級開發區。這3000萬立方米的水,正可以滿足這些園區的需求。此外,東張水庫還建有4座自來水廠,每天可向市區、鄉鎮居民和企業供水6萬噸。有人因此說,如果沒有東張灌區,就沒有福清今天發展的成就。
一項惠民工程
上述的故事源自5年前開始實施現在仍在繼續的一項工程。
我省大部分大中型灌區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但建設標準低、質量差、配套不全,而且運行幾十年了,年久失修,設施老化嚴重,渠道工程多未襯砌,崩垮滲漏嚴重,水利用率僅為40%,大部分水資源被浪費了。
同時,灌區基本上是靠人工測報水位、傳遞信息、操作設備,生產效率低;灌溉技術落后,田間多數采用傳統的串灌、漫灌,噴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等先進灌溉技術覆蓋率低。因此,很多灌區一方面水資源緊缺、供水不足,另一方面又亂用水、浪費水。
節水改造勢在必行。
2000年,我省實施《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實施計劃》,計劃通過“十五”、“十一五”兩個五年計劃,基本完成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同時,通過田間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全面提高渠系水利用率,減少滲漏損失,增強灌區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擴大農業灌溉用水的情況下,發展有效灌溉面積91萬畝,灌溉水利用率由現有的40%提高到55%以上,實現灌區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5年的改造,我省部分大中型灌區渠道流速提高了,來水快了,浪費少了,水利用率普遍提高,大型灌區可達55%以上,中型灌區可達到65%,有力地促進了灌區的發展。
龍巖黃崗灌區的永定渠道節水改造后,灌區的渠系水利用率由原來的50%提高到70%,每年可節省水量200多萬立方米;漳州峰頭灌區向東渠節水改造工程建成后,干渠水利用率從30%提高到70%,遇到干旱年,可增加8260萬立方米的供水能力。
不僅政府重視節水灌溉,群眾也認為這是惠民之舉。
萩蘆灌區管理處主任鄭金通說:“改造萩蘆灌區渠道時,雪津啤酒廠送來啤酒慰問我們,請我們加快進度。據說,雪津啤酒廠停產一天要損失30多萬元。”
涵江區江口鎮豐山村村民李開城說:“雖然種蔬菜收入比較高,但每天都要灌水,過去村里十個人只能一人種菜。萩蘆灌區改造后,80%的人都種上蔬菜了,每年的收入高出好幾倍。”
節水改造任重道遠
去年,我省共完成節水灌溉面積51.5萬畝,今年的計劃是50萬畝。灌區改造后,如何才能讓它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發展呢?
有關人士認為,今后應著重做好兩件事。
一是改革灌區管理體制,完善管理機構。我省現有的灌區管理單位較不健全,管理較為薄弱。應根據灌區的規模和涉及的行政區域,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在支渠以上骨干工程由當地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建立主管范圍內各灌區工程的專業管理機構;在支渠以下田間工程應積極探索各種不同管理模式,如用水戶協會、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特別是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國際、國內認可的一種群眾管理形式,得到了全社會的共識。用水戶參與管理,可調動農民自覺維護管理的積極性,減少中間環節,避免各種不合理負擔和收費,保護農民利益,降低水價成本,減少用水糾紛,提高管理水平。
二是改革運行機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在明確灌區管理單位和用水戶協會自主經營權后,要使灌區供用水管理從過多的依靠行政干預、用水戶通過政府向供水單位要水的傳統做法,轉到政府引導和扶持,用水戶參與供、用水,按合同供水上來。通過推行用水合同供水,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同時,按照新《水法》等有關法規和政策,測算供水成本,合理確定農業、工業、生活用水水價;并增加水費收繳的透明度,讓用水者用明白水、繳明白費。在供水制度上,采用定額供水、合同供水,超計劃用水加價,淡季灌溉水價優惠等政策,體現水的商品屬性,打破“喝大鍋水”的傳統觀念。
(福建日報 記者 吳洪 林世勛)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