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談新質動能?環境產業現在很難,從2003年市場化改革到現在,20年來,產業發展速度之快,行業在20年中濃縮完成了很多造神運動,現在面臨巨大的滯脹壓力。不光是環保行業,中國經濟也面臨滯脹壓力,滯脹壓力的本質是缺乏動能。
國民經濟體量已經是二三十年前至少幾十倍的量級,也可能是百倍的量級,但是驅動很難。環境產業也一樣,產業早已做到了千億級規模,擁有千億級資產規模的企業在行業內已經有七八家,這么大的資產規模,企業卻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壓力,本質也是動能不足。
在“2024(第十六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傅濤以《環境產業的新質動能》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沒有動能,環境產業就會停滯不前。
傅濤
百年變局之下,產業面臨重構
百年未有變局之下,產業重構加快,所有傳統產業都處在轉型之中,“十四五”是一個巨大的斷崖式變量,沒有一個產業可以按照原來的路徑繼續發展,度過“十四五”進入“十五五”。如何回答未來的產業發展?傅濤指出,產業面臨高質量轉型升級,如果轉不成,產業就得消亡。
在這個變革之中,伴隨著大量的跨業攻守,涉及所有產業和城市的節能、低碳、綠色、循環新領地,也包括已經外化了、卻沒有產業門檻的環保領地。
這些新生的領地環境產業沒能占到,特別是低碳領域,盡管與環境產業相關,但實際上并沒有給相關公司帶來盈利。節能、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等領域也一樣,看似與環保緊密相連,實際上環境產業并未能成功占領這些新地盤。環境產業是從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被切割出來的領域,沒有產業基礎,甚至原有的地盤也未必守得住。
環境產業沒有自主價值的頂層設計,只是跟隨環保事業隨波逐流。雖然我們有大量的行業及環境相關規劃,但從來沒有權威的產業發展規劃。環保行業事業形態的比重超過50%,部分地區甚至超過80%,導致我們沒有產業形態,缺乏明確的發展路徑。以前,環境事業地位高、能量足,現在盡管行業地位依舊,但是能量不足,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產業發展更難。
產業對決,我們有勝算嗎?欣慰的一點是,我們有環境基本盤,環境業務形態不會消失,只要有城市,供水、污水、垃圾處理就會集聚,就需要基礎設施來支撐。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至少到2049年全面建成現代化時仍將持續存在。
人類發展離不開能源,環境是能源的陰陽對立面,不管能源變得多綠色,都需要環保來對沖。人類離不開環境設施,在可以想象的未來,它是一種穩態存在。然而,對于具體設施如污水處理廠來說,如果我們產業對決輸了,水廠還是那座水廠,但可能已經不是環境產業的水廠,它可能是別的產業的預處理車間;如果我們贏了,產業底盤更大,我們可能會進入新天地,變成真正的綠色產業,占到GDP的百分之十幾、二十幾,我們能做到嗎?
跑馬圈地時代,游擊隊就夠厲害,但產業之間的正面交鋒,靠戰斗力。勝負取決于產業競爭力,取決于調用新質生產力的能力。國家在2023年9月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也是在尋找新的動力。環境產業原來的動力是錢(通過融資)和政策,政策要配套財政資金,當前這兩大傳統動力乏力,行業需要新的動力,即新質生產力。
環境產業的新質路徑在哪里?
新質路徑在哪里?
首先是降本增效,項目業態不變,質量不變;通過精細化運營降低成本,降低藥耗、能耗,探索無人化操作;在行業內增強競爭力,參與同業重組;在產業鏈上下游中拓展份額。這樣在領域內做強,但缺乏向外部市場擴展的能力,也僅僅能保證生存而已。
第二條路是提質增效,鎖定成本與投入,提高業務和產品的精細度、顆粒度、安全度,提高人的管理和勞動縱深。提質增效是能力外溢的,可以在產業對決中獲得先機。
第三條路是一體兩翼,用產品帶動產業高質量起飛,補上20年工程化發展缺少的產業化這一課。
最終,人是產業之本,產業著力點是人,沒有人的就業就沒有產業,環境產業人是守住環境產業基本盤的核心。把人做強的路徑就是智能化,用智能賦能給人,這是新質生產力落地的第一路徑。
用人工智能給人賦能
信息化對于我們行業并不陌生,行業的信息化主要是圍繞業務展開的,我們有很多信息化業務系統,一般公司至少擁有十幾個系統,污水處理廠至少需要五六套系統,包括設備系統、安全系統、門禁系統、視頻系統等等。信息化的著力點是業務、是事,而智能化的著力點是人、是場景。
去年是人工智能元年,今年被人工智能界譽為人工智能落地的元年。人工智能改變千行百業,
也將改變環境產業,路徑和載體都是人。這與信息化有巨大的不同,信息化是取代人,智能化是讓人的能力爆棚,人工智能是豐富人,智能化讓人的能力漲十倍百倍,十倍百倍的基數要基于環境人,環境產業才能強。
下圖簡要表述了環境產業智能進階的歷程,自動化已歷經40年,實現了水廠設施等邊端的無人值守與自動運營,PLC、DCS、一鍵啟停等都屬于自動化。之后信息化興起,將各廠信息匯總至總部,建立駕駛艙和調度中心,實現中央集中管理和人員減少。數字化階段,將人的行為、設備操作等數據直接生成并傳至中控室等管理系統。小模型出現后,可以在邊端(如加藥控制)上實現無人指引。智能化的本質是讓邊端的人更厲害,是在邊端場景上為人賦能。我們把人工智能的后階定義為智能化,智能化讓人更豐富。
在信息化階段,行業部署了各種業務系統,如:精準加藥、精準曝氣、在線監測、PLC/DCS、設備管理、視頻系統等等,這些系統是信息化、數字化的核心,行業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將很多系統部署在邊端。
智能化時代,環境設施角色,無論是廠長、副廠長還是巡檢員,他們要完成不同的事,無論是做設備維護、設備巡檢等終端管理,還是做考勤、績效等,角色要在原生應用的云平臺上完成這些事,基礎底盤是業務系統。這就是環境設施人工智能原生應用的AI基礎大模型。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