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物安全風險防范應對。建立省級生物安全風險防控聯合協調機制,構建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省州(市)縣三級疾控機構生物安全實驗室網絡和省級菌毒種保藏中心,提升重點傳染病病原微生物檢測能力。建立野生動植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完善疫源疫病防控應急制度,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政策和法規體系。開展大尺度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介質病毒調查,提升疫源疫病監測站點能力水平,完善動物疫病可追溯體系。全面禁止和懲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實施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強植物災情、疫情和病蟲害防控防治。強化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微生物菌劑、抗生素藥物安全使用管理。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監測預警機制,強化外來物種引入管理和入侵口岸防控,嚴厲打擊非法引進、攜帶、走私外來物種的違法行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宣傳教育,提高公眾意識和參與程度。
第五節 共同保護好地球“第三極”
落實《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推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聯動機制,保護好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實施保護極地凈土行動,落實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加強青藏高原我省境內生態環境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人類活動跡地修復,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合力保護跨省重要生態系統,深入推進地球“第三極”保護,筑牢青藏高原綠色生態屏障。積極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工作,建設第二次科考綜合服務平臺和野外綜合科考基地,提升科考服務保障能力,積極推動科考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區域與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共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推動建立共建工作機制。全面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探索跨界區域流域治理新模式,健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探索建立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新路徑。
第六節 強化生態保護統一監管
嚴格生態空間監管。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強化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定差別化管制規則、準入要求及許可規定,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并強化監管。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建立動態更新和調整機制,完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強“三線一單”在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方面的應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底線約束,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加強三類空間用途轉用管理,從嚴控制自然生態空間轉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鼓勵城鎮空間、符合國家生態退耕條件的農業空間及其他空間轉為生態空間。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根據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留白留綠”,積極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控制重點生態功能區城鎮空間規模,加快推進點狀分布、規模適度、功能配套的生態型城鎮建設。
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嚴格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常態化執法監督檢查,完善執法信息移交、反饋機制,加強對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修復履責情況、開發建設活動生態環境影響監管情況的監督。深入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加快建立省級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基礎調查和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及時發現、移交、查處各類生態破壞問題并監督保護修復情況。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擠占生態空間和損害重要生態系統行為的懲處力度,對違反生態保護管控要求,造成生態破壞的單位和個人,依法追究責任。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統籌開展全省生態狀況、重點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評估,實施重點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估,統一定期發布生態環境質量報告。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全過程生態質量、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監測,加快制定覆蓋重點項目、重大工程和重點區域以及貫穿問題識別、方案制定、過程管控、成效評估等重要監管環節的綜合評估指標,定期開展重要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成效評估。加強評估成果綜合應用于生態補償、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等專項資金的配置。
專欄1 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重大工程
“中華水塔”保護工程。推進水資源涵養功能穩固、冰川凍土雪山預防保護、退化濕地修復、退化草場治理、人類活動跡地修復等項目。
三江源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黑土灘(坡)治理、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土地防治、濕地保護等項目,開展通天河、沱沱河、扎曲等河流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與綜合治理。
祁連山生態保護和整治修復工程。開展生態植被恢復、沙化土地治理、退化草地治理、濕地保護、水土保持、冰川環境、礦區封禁保護、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建設,實施黑河、大通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河流生態保護修復與綜合治理。
谷盆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河湟谷地、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主要河流流域綜合治理、山洪溝道治理、防沙治沙等重點項目。
黃河上游千里保護帶工程。實施黃河干流防洪工程二期等重點項目,推進重要河道敏感區綜合治理及黃河流域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等“黃河安瀾”工程,實施湟水河、隆務河、澤曲河等河道綜合治理、水土保持、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黃河流域國家濕地公園、文化公園、沿黃通道建設。
國家公園建設工程。實施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提質項目和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項目,建設國家公園及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野生動物遷徙廊道、巡護路網、應急通道、生態教育及配套設施重點項目。規劃建設青海湖、昆侖山國家公園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監測綜合站點。實施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遺產地管理和保護項目。支持國家公園等重要自然遺產地科普宣教設施建設。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工程。統籌部署區域、流域、生態系統、場地等不同尺度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重點推動三江源地區、柴達木盆地、泛共和盆地、青海湖流域、黃河、湟水河流域等修復工程成為國家試點。城市群生態安全構筑工程。共同推進東部干旱山區、祁連山地區、拉脊山、西寧海東南北山等重點生態板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聯合申請國家設立黃河上游水源涵養保護區。實施城市群內黃河、湟水河、大通河、洮河等河流水環境污染聯防聯治項目,推進蘭西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治,跨區域合作共建危險廢物處理設施。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