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土地系統治理工程。實施長江源頭、黃河源頭、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和環青海湖等沙區荒漠化土地治理,開展規模化治沙項目,新建能源基地周邊防沙治沙帶,建設國家沙漠公園。
國土綠化鞏固提升工程。推進湟水規模化林場、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森林草原防火等項目建設。實施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程,建成一批森林城鎮和森林鄉村。謀劃建設沿青藏鐵路千里綠廊,推進鐵路、高速公路、機場、國省道及縣鄉道路沿線功能綠化。實施國有林場森林培育和附屬設施建設項目。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開展野生動植物多物種調查,推進羌塘—三江源、祁連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青海區域)、青海湖和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建設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基地、遷徙廊道、救護站、觀測網絡。實施外來入侵物種綜合防治,建設轉基因生物環境安全監測網絡、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平臺、公民教育基地等。
第四章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導向,以“四地”建設為牽引,全方位全過程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努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打通“兩山”轉化通道,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綠色新動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第一節 統籌推進區域綠色發展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按照“生態為基、核心引領、軸帶拓展、多點支撐、區域協同”的空間發展策略,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加快構建“兩屏三區”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一群兩區多點”為主體的城鎮化空間發展新格局、“四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統籌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保護。農產品主產區加快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現代化生態牧場,嚴守永久基本農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高農畜產品供給水平和質量。生態功能區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統籌生態系統綜合治理,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人口逐步有序轉移。
構建綠色產業生態圈。實施產業功能區建設推進工程,以園區主導產業為基礎,推動西寧—海東都市圈共同建設跨境電商與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相融合的復合型產業功能區,柴達木建設鹽湖化工與新材料深度鏈接的循環型產業功能區,共和盆地建設新能源與智慧電網互動發展的綠能產業功能區。推動產業功能區專業化建設,制定產業鏈提升行動計劃,精準對接產業供需調配,系統整合產業配套鏈、要素供應鏈、產品價值鏈、技術創新鏈,構建功能區重點突出、生態圈互補共生的鹽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牧、生物醫藥、特色文旅等產業生態體系。推動建立跨省域協同發展產業鏈,探索建立資源要素共保、基礎設施共建、運營管理共擔、經濟統計分成等機制,積極融入支援省份產業鏈。
建設綠色產業共同體。發揮重點生態功能區區域生態資源、人文獨特性和大尺度景觀價值,推動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適度發展生態農牧、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等生態型產業,促進發展和保護協同共進,實現自然資本增值。發展以合作社為載體的生態畜牧業及特色種養業,建設一批規模化種養基地,因地制宜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打響綠色、生態、有機區域品牌。打造江河源頭生態觀光、高原科考探險等高端特色旅游品牌,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整合唐蕃古道沿線生態旅游資源,融合紅色文化、熱貢文化、安多藏文化、格薩爾文化等文脈價值,鍛造多元文化特色品牌,打造文商旅城融合發展典范。傳承和開發區域生態文化產品,因地制宜開展生態體驗和自然教育,推動從生態補償對象向生態產品賣方市場轉變。
第二節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實施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深入推進有色金屬、鹽湖化工、冶金、建材、紡織、生物加工等行業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開展企業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實施工業園區綠色工藝技術改造工程,推動重點行業完成限制類產能裝備的升級改造,有序開展超低排放改造。強化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實施,穩步推進全省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定,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持續淘汰落后低效和過剩產能、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產能,加速淘汰小淀粉、小屠宰及肉類加工企業。加快推進黃河干支流沿線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的生產企業就地改造、異地遷建、依法關閉退出。引導企業自主建立全生命周期綠色供應鏈體系,切實帶動上下游整體綠色轉型。嚴格執行重要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等技術標準,加快已有礦山升級改造,“十四五”期間25%以上的礦山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規范要求。
壯大綠色低碳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環保等產業,推進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創新,爭創國家綠色產業基地。加大綠色制造企業政策支持力度,推進廢舊鋰電池、光伏組件回收利用等資源化項目,推廣應用新型水處理技術裝備、生活垃圾處理成套化設備等環衛設備,布局發展工業固廢、污水、危險廢物等協同無害化處置產業。推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動建立以環境治理效果為導向的環境托管服務。
推動農牧業綠色轉型。大力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加快推進節水、節肥、節藥綠色技術,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快實施化肥農藥減量替代計劃,加強農藥安全使用監管,實現綠色防控全覆蓋。積極創建生態循環農牧業先行區,實現種養循環發展,大力發展農區標準化規模養殖、牧區合作社高效生態牧場。嚴格劃定、落實天然草原禁牧區及其管理辦法,合理確定草畜平衡區載畜量。規范獸藥、飼料添加劑使用,推進養殖業減量用藥,推進養殖過程清潔化。加快建立農用殘膜回收處理體系,逐步推動可降解生物農膜利用,支持農牧區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等廢物沼氣化、固化、材料化處理建設。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