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形勢。
1.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重大建設項目指明了前進方向。“十四五”時期,我市以“數智杭州·宜居天堂”為發展導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努力推動一批展現“頭雁風采”的重大項目,為“中國方案”提供更多杭州素材。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工作,以高質量投資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提升城市綜合能級、核心競爭力、國際美譽度提供堅強保障。
2.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重大建設項目明確了結構優化路徑。“十四五”時期,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全球經濟結構產生了深刻影響,實施一批高能級科研院所、區域研發中心、創新平臺建設項目,集聚一批創新型產業項目,對補齊創新動力短板、厚植創新活力之城的特色優勢和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我市要積極推動一批現代產業重大項目建設,打造一批標志性產業鏈,培育若干千億級制造業集群,建設高質量的現代產業體系,以跨越關口、推動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3.區域形態重建和城市發展格局變化對重大建設項目提出了更高要求。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升級為國家戰略。為全力打造長三角南翼強勁增長極,我市要在區域綜合交通、產學研合作等領域謀劃一批標志性工程,鞏固提升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競爭力和地位。我市部分行政區劃優化調整獲國家批復,要加速謀劃推進軌道交通、城市有機更新和生態環境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補齊城市規劃建設短板,也要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一體融合、品質城鎮和美麗鄉村升級版建設等領域規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城市氣質和城市底蘊,努力使“窗口”更加敞亮、更具魅力。
4.國家出臺一系列促投資政策為重大建設項目創造了良好環境。“十四五”時期,國家將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等領域短板,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針對擴大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國家在公共衛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如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額度、土地審批權下放試點、新開工項目用能保障、項目審批核準或窗口指導提速等,均為我市縮短項目前期周期、多渠道籌集項目資金、加快項目開工建設和投入運營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總體來看,我市重大建設項目推進正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一體謀劃、統籌推進,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努力推動我市重大建設項目取得新突破。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按照“四個杭州”“四個一流”的要求,突出五大戰略導向,聚焦科技創新、現代產業、交通設施、生態環保、社會民生五大領域,優化全市投資結構和重大項目布局安排,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拓展投資空間,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為加快構建“一核九星、雙網融合、三江綠楔”的特大城市新型空間格局夯實基礎,為高水平打造“數智杭州·宜居天堂”,高水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爭當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城市范例,奮力展現“重要窗口”的“頭雁風采”提供堅實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高點站位,落實新發展要求。把重大項目推進作為構建特大城市新型空間格局的重大抓手,全面推動落實“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發展要求。
2.堅持市域統籌,形成發展合力。強化市域統籌力度,促進重大項目資源的科學分布和高效組合。發揮市級層面在推動重大項目均衡布局的主導作用,加強區、縣(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構建“以區為主、市區聯動、形成合力”的工作機制。
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提升品質。重大項目的安排和布局,要切實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重點關注人居品質,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優先安排和建設一批“補功能、強服務”的基礎設施項目。
4.堅持機制創新,強化要素保障。破除重大項目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管理創新、體制創新,持續增強重大項目建設的要素保障力度,為新型空間格局的落地做好支撐。強化“資金跟著項目走、土地跟著項目走、能耗跟著項目走”導向,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領域集中。
(三)發展目標。
聚焦打造面向世界的創新策源地、新時代數字杭州、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歷史文化名城、新時代美麗杭州、幸福示范標桿城市等重大戰略任務,堅持一體謀劃、統籌推進,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推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投資結構和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加快構建“一核九星、雙網融合、三江綠楔”的特大城市新型空間格局。
1.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深入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建成一批高水平省實驗室,建成浙江大學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不斷完善,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