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環境治理能力亟需加強
全市污水收集處置系統有待進一步完善,管道破損滲漏、錯接混接、雨污分流不到位等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不高,農村地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覆蓋不足,運營管理水平有較大提升空間。全市接近兩成的生活垃圾仍以填埋處置為主,生活垃圾四分類收運體系尚待進一步完善。監測監控信息化平臺集成水平不高,部門之間的生態環境數據共享機制有待完善,生態環境自動監測站點覆蓋率需要進一步提升。基層執法監管力量不足,全市生態環境執法人員人均監管企業數量達400家,監管壓力較大。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綠色金融等環境經濟政策的探索創新仍需進一步加強。
四、自然生態系統較為脆弱
全市開發強度較高,在長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生產生活空間較多擠占了生態空間,水生態修復不充分,保護利用還不到位,“東方水城”和“江南水鄉”的風貌特色有待加強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還需強化,本底調查有待全面詳細展開,水葫蘆、福壽螺、一枝黃花等外來入侵物種對本地物種造成一定威脅。
第三節 面臨機遇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2021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省委提出,要牢牢把握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這個總抓手,全面推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江蘇貢獻。這為蘇州在打造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美窗口”征途中,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
二、多重國家級戰略疊加聯動,為加速綠色轉型創造了有利契機
“十四五”時期,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重大戰略在蘇州疊加交匯并向縱深實施,為全市綠色發展帶來廣闊前景。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積極踐行綠色創新發展、夯實穩定自然生態基底,成為其引領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引擎。長江經濟帶發展一以貫之堅持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策應黨的十八大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要求,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亮相,蘇州片區承擔起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的發展定位。空前的戰略聯動機遇,將助力蘇州在更大格局中謀劃現代城市功能,加速釋放轉型升級新動能、加快破解區域性流域性環境問題,保持高質量發展始終走在最前列。
三、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全面深化改革帶來了政策機遇
2019年3月,江蘇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對探索經濟發達地區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效益共贏新路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8月,江蘇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意見》,為進一步提升全省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撐。“十四五”時期,部省合作框架下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將進一步加快推進,必將在生態文明制度改革領域釋放更多紅利和先機。蘇州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改革要義,先試先行、探索創新,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環境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始終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蘇州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路徑指引和強大動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將有力推動經濟社會向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全面轉型,為蘇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環境根本改善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全面降低碳排放強度,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有利于蘇州破解產業結構偏重、化石能源消費高等發展瓶頸制約,有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同時,發揮減污降碳的協同效應,從源頭降低污染物產生及排放量,將從根本上改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
第四節 存在挑戰
一、資源環境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十四五”時期,全市鋼鐵、化工、紡織等資源密集型產業仍將占有一定比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偏重的產業結構、開發密集型空間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根本轉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將處于高位,自然生態系統依然較為脆弱,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的矛盾依然存在。如何在新一輪產業崛起中突出自身特色和優勢,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雙贏,將是蘇州面臨的一項艱巨挑戰。
二、生態環境治理難度顯著提升
“十三五”期間,全市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但成效尚不穩固,一些重點環境問題(PM2.5和O3空氣污染、劣V類水體、土壤環境風險、湖泊富營養化、農業面源污染等)仍需下大力氣從根本上解決,其他環境問題(地下水污染、環境健康風險、碳減排、生物多樣性等)也逐漸凸顯,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多領域、多類型、多層面的生態環境問題累積疊加,應對難度將更大、更繁瑣。與此同時,隨著全市火電、鋼鐵等主要大氣污染行業實現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城鎮污水處理廠達到準Ⅳ類排放標準,現有工業企業基本上做到合規生產和達標排放,末端治理的空間日益收窄、治理的邊際效益不斷降低,對加快推進源頭治理、精準治理、系統治理,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