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態保護與修復扎實推進
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劃定生態空間保護區域3257.97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比重達37.63%,建成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5種類型的30個自然保護地,為維系區域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供了堅實的生態網絡支撐。縱深推進以太湖、陽澄湖和長江大保護為核心,濕地保護小區為主體,濕地公園為亮點的健康濕地城市建設,先后建成各級濕地公園21個,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4.5%,主要濕地保護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綠美蘇州”建設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全市完成成片造林4.5萬畝,新增長江生態景觀防護林帶8892畝,陸地森林覆蓋率上升至30.2%,蘇州市及下轄常熟、昆山、張家港、太倉4個縣級市全部建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群”。切實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在全省率先開展并完成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積極開展各類野生動植物保護普法宣傳活動,組織“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野生動物保護專項整治行動”“盤羊四號行動”等各類專項執法行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全面推進,建成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太倉市、昆山市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吳江區、吳中區、相城區、常熟市建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市)。
五、環境風險防控水平穩步提升
“十三五”期間,全市危險廢物、工業污泥處置能力顯著提升,分別達到34.7萬噸/年和197萬噸/年。建成全省首個小量危險廢物集中收集點,持續完善小量危險廢物處置收集體系,有效解決小量危險廢物處置成本高、處置難等問題。完成6094家危險廢物產生及經營企業達標建設,全市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達95%以上,居全省前列。全面實施危險廢物信息化管理,在全省率先建成工業污泥監管平臺,推行污泥轉運電子聯單制度和處置資格備案制,有效遏制工業污泥非法轉移傾倒勢頭。組織開展危險廢物處置專項整治行動,排查整治各類環境隱患11306個,建立生態環境、應急管理信息共享、聯合監管工作機制。扎實推進放射源安全檢查專項行動、核與輻射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動,累計檢查輻射單位4443家次,送貯、廠家回收各類廢舊放射源300批次,全面消除輻射安全隱患。環境應急能力持續加強,組織開展重要時段、重大活動環境安全大檢查,累計完成較大以上等級環境風險企業“八查八改”700家,組織開展“環輻”系列輻射事故應急演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應對跨區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
六、監測監管能力顯著增強
監測監控水平持續提高。建成涵蓋環境空氣、地表水、飲用水、地下水、底泥、生物、土壤和噪聲等8個方面的例行環境監測骨干網絡,建成蘇州市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和蘇州市輻射環境監測體系平臺,全面推動“用電、視頻、工況和一園一檔”在線監控系統建設。全市共設置空氣監測點位11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400個,土壤監測點位130個。環境執法監管效果顯著。嚴格環境執法監管,持續加大“雙隨機”檢查、交叉互查、夜間突擊執法力度,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萬余件、處罰金額超10億元。鞏固運用“543”工作法、現場執法“八步法”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執法規范化、精準化水平。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四次獲評全國環境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省環保督察、長江經濟帶曝光、長江經濟帶審計、省人大交辦等交辦各類突出環境問題和信訪件共1684個,已完成整改1681個,3個正在積極推進中,沙鋼集團環境問題整改項目入選全國環保督察整改促進綠色發展典型案例匯編。充分發揮污防攻堅辦暗訪曝光職能,2017年以來全市曝光欄目共播出1487檔,曝光期數和質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共曝光突出環境問題3010個,整改完成率95%。市級以上環境信訪舉報投訴總量從2015年的1.6萬余件下降到2020年的5000余件。
七、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日益完善
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等手段,聚焦共享共治,形成政企社共治合力。生態環境部門垂直管理改革順利推進,完成市生態環境局、9個派出機構、27家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調整及組建掛牌工作。“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出臺企業環境管理服務“蘇環十條”,優化審批服務,落實掛鉤幫扶,全程跟蹤項目,推進開發區環境影響評價區域評估,推廣應用環保管家服務平臺。監管數字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開發建設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平臺,入選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優秀應用案例。出臺《蘇州市保護和獎勵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人實施細則》,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創新環保經濟政策,形成以排污許可證制度為核心的環境管理體系,健全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推動落實水、電差別化價格政策。加強科技支撐,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省環保集團、南京大學環境規劃院、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持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領域技術攻關。
第二節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壓力較大
2020年,蘇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4.4%)雖居全省第二,但對標國內同屬經濟發達地區的上海(87.2%)、杭州(91.3%)、廣州(90.4%)、深圳(97.0%)等地還有一定差距。O3年均濃度未達國家二級標準,超越PM2.5成為影響空氣質量達標的首要污染物,仍需進一步加大O3主要來源,比如VOCs、機動車尾氣等治理的力度。一些河流斷面不能穩定達標,部分支流支浜甚至為劣V類,存在揮發酚、氟化物等特征污染因子導致河流斷面水質超標的現象,總磷仍為影響湖泊斷面水質提升的主要因素。
二、環境風險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全市環境風險企業面廣量大,較大以上等級環境風險企業910家,超過全省總數的1/5。化工、電鍍等易對土壤環境造成影響的企業數量較多,存在一定土壤污染隱患。危險廢物產生企業數量多,2020年網上申報企業數量逾1.5萬家,產生量超過170萬噸,分別占全省總量的35%和26%,與此同時,飛灰、廢鹽、重金屬污泥等特種危險廢物的本地處置利用能力有所不足,仍依賴外運處置,危廢環境管理和風險防控壓力較大。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