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用能風險預警機制。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在區域用能、重大平臺用能管理中的作用,強化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和數據應用,加強用能監測預警,準確研判用能形勢,精準施策,及時出臺化解用能風險舉措。
研究能源資源配置調整機制。強化用能事中事后監管,充分考慮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及節能降耗目標任務,科學研判用能趨勢,逐步建立能源資源總量指標的動態管理和調整機制,及時、靈活調整能源資源配置方案,實現用能的高效配置。
2. 深入開展用能權有償使用市場化交易改革
優化用能權交易頂層設計。以綠色創新為導向,以產業能效提升為核心,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建立基于能效技術標準的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體系。加快完善用能權確權、行業能效標準、定價、資金管理等配套政策。探索用能權交易立法,建立用能權產權制度。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加強與能耗在線監測系統等對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穩步擴大用能權交易范圍。加強與國家用能權交易制度的銜接,開展政府間跨省用能權交易。逐步擴大用能權交易范圍,完善存量交易制度,以增量帶存量,有序開展用能權存量交易。不斷創新用能權交易模式,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用能權交易市場建設,提供多種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
探索多元能源資源市場交易試點。以用能權交易試點為基礎,結合全省電力現貨交易試點、天然氣交易、綠色電力交易等,探索建立多元能源資源市場綜合交易試點,圍繞能源資源確權、定價機制、交易市場、交易監管等核心環節,逐步建立市場運行機制及配套政策。
加強與環境權益交易機制的協同。建立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統籌處理用能權交易與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的關系,做好不同資源環境權益交易政策之間的有效銜接,避免政策的過度重復。
3. 加強政府對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引導作用
強化省級能源資源協調能力。按照“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強化省級能效治理和指標協調的監管,重點保障國家和省級重大平臺、大灣區、大都市區、“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六個千億”投資工程、重大產業投資計劃、高端先進制造業和社會民生等高質量項目用能。
強化重大平臺(項目)用能保障。優化重大平臺能源資源配置,強化平臺用能預算管理,建立健全能源資源年度指標、需求分析、預算方案、監測預警等全流程保障機制,加強能耗指標與產業調整目錄、能效準入標準、招商引資項目和相關投資政策等有機銜接,建立“發展戰略實施+重大平臺提升+行業能效引領+產業目錄調整+投資項目監管”的管理體系,有效推動重大平臺賦能提質升級。
強化能源資源差別化配置機制。緊扣單位GDP能耗強度激勵目標,對“十三五”能效水平領先、能源“雙控”目標任務完成較好的地區,適當下調能耗強度降低目標,避免鞭打快牛。對產業結構偏重、能源利用效率較低的地區,適當加壓,倒逼其經濟向低能耗低排放產業轉型升級。
(六)構建現代節能管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
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建立多部門多領域協同工作體系。全面推進能源消費數字化改革,打造智慧能源監管體系。制(修)訂節能法規制度,加強節能信用管理,增強有效制度供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設立能效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不斷增強技術支撐體系。
1. 完善能源消費管理制度
建立以能效貢獻為核心的能源“雙控”制度。完善能源“雙控”制度,科學合理確定分地區能耗指標目標。建立單位GDP能耗降低激勵目標機制,對完成激勵目標的地區,不考核能耗總量。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對超出規劃部分的可再生能源消費量,不納入能耗總量考核。
建立能源“雙控”有效協同機制。加強與重點產業發展規劃、重大產業平臺規劃、年度投資項目前期計劃和產業扶持政策等協同,實現能耗指標、能效標準與產業結構調整、重大項目準入有機銜接。探索重點產業專項規劃能評和年度投資前期計劃評價,實現投資項目前期管理與能效技術標準的聯動常態化和制度化。
強化重點領域用能預算管理。推行用能預算管理制度,推動用能管理精細化、數字化、科學化,實現用能高效配置。拓展節能管理對象,強化經濟開發區(園區)等功能區和重大平臺的能效治理,制定嚴于國家的省級能效技術標準,嚴格區域招商項目能效標準準入要求。
2. 建立智慧能源監管體系
強化智慧能源監測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智慧能源監測系統、用能權交易平臺、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平臺等在預測預警、節能監察等方面的支撐作用。開發建設能效技術創新平臺,為制定節能政策、推廣節能技術提供全面、精細化的數據分析系統。深度挖掘能源數據價值,提升節能管理數字化和產業化水平。
加強智慧能源平臺共建共享。統籌電力、天然氣、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監測綜合服務平臺,研究建立貫穿能源全產業鏈的用能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和數據庫,加強上下游企業能源信息對接、共享共用和交易服務。打破能源消費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逐步建立跨行業、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鼓勵互聯網企業與能源企業合作挖掘能源大數據商業價值,開展綜合能源服務,促進能源數據市場化產業化。
3. 建立健全節能法規政策體系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