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鼓勵節能降耗政策體系。研究鼓勵和支持節能降耗的綠色金融、投資、財政支持政策。修訂區域能評2.0版,出臺能源資源消費差別化政策。建立健全能效標準體系,圍繞重點行業、設備和產品,組織制(修)訂覆蓋全省主要用能行業和領域的產品限額標準和耗能設備能效限額標準。做好強制性地方節能標準的整合精簡,建立技術標準先進、具有浙江特色的多層次能效標準體系。
加強節能法規規章制(修)訂。結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強約束,加快修訂完善節能法規規章,開展用能權、能源預算、能效審計等方面的立法調研,加強立法儲備。修訂《浙江省節能監察辦法》等法規規章。
4. 強化節能信用體系建設
加強節能領域信用建設。加強節能信用信息歸集和整理,完善以重點用能單位、中介機構為基礎的節能信用等級評價體系,依托浙江省行政執法監管(互聯網+監管)平臺,根據節能領域信用監管評價結果實施分類分級節能監察。建立健全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失信行為記錄和認定工作機制,依法開展節能失信等級認定,加大節能領域失信信息社會披露力度。
建立節能領域失信行為聯合獎懲機制。推進節能領域信用信息的共享,實施跨部門的聯合懲戒和激勵。建立信用修復和異議處理機制,加大用能失信單位檢查力度。推動節能信用與用能權交易工作的聯動。
5. 強化節能技術和人才支撐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育一批領軍型、復合型、專業型能源能效領域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多層次、跨學科的節能人才培養體系。在高校探索設立節能相關專業或培養項目,大力培養跨界復合型人才。搭建人才鍛煉使用平臺,建立省級能源能效專家庫。
強化節能技術研發。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以用能單位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節能科技資源集成,組織實施節能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組織共性、關鍵和前沿節能技術科研開發,推廣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我省節能降耗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新技術新裝備。
加強節能成果轉化。培育一批節能科技企業和服務基地,建立一批節能科技成果轉移促進中心和交流轉化平臺,組建一批節能減排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能源計量技術聯盟等,加大對節能產品研發、設計和制造的投入,協同配置產業節能創新鏈,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示范。
四、重大工程
(一)重點產業能效技術領跑工程
著力提高重大平臺重點行業能效水平,組織開展行業能效“領跑者”行動,實施產業技術能效提升行動。同時,探索綠色金融、財政等對產業技術能效提升的資金支持,促進能效提升項目的落地。
專欄5 重點產業能效技術領跑工程
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行動:在電力、水泥、鋼鐵、石化、化纖、造紙、紡織印染等行業推出不少于50家能源利用效率領先的行業能效領跑者,樹立能效標桿。建立節能激勵導向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著力打造細分行業節能龍頭和節能冠軍。
重點產業能效對標提升行動:分行業制定石化、水泥、鋼鐵、化纖、造紙、紡織印染、橡膠塑料制品等高耗能行業產業能效提升目標。建立機關辦公建筑、星級飯店、大型商場、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筑、數據中心、軌道交通等非工業領域能效目標體系,遴選至少50家節能示范單位。
綠色金融支持能效提升行動:引導金融機構對能效提升給予多元化融資支持,鼓勵綠色金融業務創新,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支持以用能權為抵(質)押的綠色金融探索,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節能產業。推出不少于10個針對能效提升的綠色金融試點項目,鼓勵綠色發展相關基金按照市場化原則支持能效提升。
(二)節能產業“四個一批”培育工程
組織實施節能產業四個“一批”工程,即培育一批重點產業、一批重點企業、一批重點平臺和一批第三方服務機構,全面提升我省節能技術水平,推動能效水平提升。
專欄6 節能產業“四個一批”培育工程
培育一批節能重點產業:依托電網公司、重點能源技術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支持電力、石化、建材、紡織、新材料等領域的重點用能企業加強重大節能關鍵核心技術開發。積極推行企業節能整體解決方案,培育整合高水平、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促進節能服務業的發展。加大對節能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培育不少于10項節能效益突出、產業化前景好的先進技術和裝備。
培育一批節能示范平臺:提升省級經濟開發區(園區)能效治理水平,加強重點培育產業的能效準入標準。區域能評覆蓋率100%,完善能效評價機制。選擇不少于20家重大產業平臺開展綜合能源管理,推進產業園區梯級利用和智慧能源管理水平,加強政策供給和制度創新,開展節能產業園區、技術中心試點示范工程;重點培育一批節能產業聯合創新平臺,打造至少5家規模效益顯著、專業特色鮮明的節能產業示范基地。
培育一批節能重點企業:圍繞燃料電池、分布式供能系統、新能源汽車、光伏制造、生物能源、智慧電網、儲能技術、高效電機等重點領域,培育不少于100家引領節能產業發展的領軍企業。“十四五”時期選取不少于200家重點用能單位,推進針對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診斷、節能改造等節能服務工作,培育一批節能技術過硬、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重點企業。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