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未納入國家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和國家能耗單列范圍的重大石化項目,一律不予支持;
2.對沒有產能置換和能耗等量減量替代方案的化工、化纖、印染、有色金屬等項目,一律不予支持;
3.對能效水平未達到國際國內行業領先的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的重大高能耗項目,一律不予支持;
4.對未納入省數據中心布局方案和能耗等量替代的數據中心項目,一律不予支持。
3. 完善重大產業平臺能效治理機制
實行重大平臺區域能評準入機制。以六大新區、萬畝千億平臺、高能級戰略平臺、經濟開發區(園區)等各類產業平臺為對象,全面實施“區域能評+產業能效技術標準”準入機制,研究單位能耗“投入—產出效益”考核制度,制定重點區域負面清單,對負面清單外的項目實行承諾備案管理。
開展重大平臺能效治理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平臺區域能評事前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加強區域重點項目用能的前置審查、項目驗收和事中事后監管相結合的全過程管理。分類推進重大平臺綜合評價,將年度能效綜合評價結果納入能源“雙控”和“畝均論英雄”等考核內容,探索建立以綜合評價結果為基礎的激勵機制。開展重大平臺年度、季度節能形勢分析、預測和預警,定期發布評估報告。
4. 大力推動工業節能
加大傳統產業節能改造力度。以紡織、印染、造紙、化學纖維、橡膠和塑料制品、金屬制品等高耗能行業為重點,全面實施傳統制造業綠色化升級改造。加強節能監察和用能預算管理,對鋼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石油化工等新(改、擴)建項目嚴格實施產能、用能減量置換。推動紡織印染、化學纖維、造紙、橡膠和塑料制品、電鍍等行業產能退出,加大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淘汰力度,全面完成“散亂污”企業整治。組織實施“公共用能系統+工藝流程系統”能效改造雙工程,全面提升工業企業能效水平。
專欄3 傳統高耗能行業能效提升
電力(熱電)行業:加快熱電聯產的技術改造,推廣分布式熱、電、冷聯產示范,力爭到2025年,火電廠平均供電標準煤耗下降至295克/千瓦時,熱電聯產企業平均供電標準煤耗下降至260克/千瓦時。
石油加工行業:重點發展高新化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及清潔能源產品,推動區域、企業之間的用能合作,促進能源綜合利用。對標國際國內行業能效領先水平,對乙烯等高能耗產品設備進行技術升級,推廣重油催化熱裂解等新技術。力爭到2025年,煉油綜合能耗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單位乙烯綜合能耗低于575千克標準油/噸(按國標計算),其他產品單位能耗處于國內先進水平。
化工行業:大力推進膜蒸餾、親和膜分離、膜催化反應器等綠色化工技術。推進流程工業系統節能改造,熱泵輔助的精餾、干燥技術等節能改造工程。推進適用于化工行業循環水系統節能技術、零極距、氧陰極等離子膜燒堿電解槽節能技術、廢鹽酸制氯氣等技術。對先進、節能顯著的重點化工節能改造項目給予重點扶持。
冶金行業:引導鋼鐵生產企業提高礦石利用率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實施鋼鐵企業綠色制造示范工程,提高轉爐煉鋼廢鋼比例。有條件的鋼鐵生產企業,應加快推進負電能煉鋼,區域冷熱電聯供等技術改造,充分利用鋼鐵企業的中低品位余壓余熱。力爭到2025年,冶金行業單位產品可比能耗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十四五”騰出用能230萬噸標準煤。
建材行業:支持水泥企業以破代磨、窯運行節能智慧管控系統、新一代篦冷機技術、磁懸浮風機替代羅茨風機等節能技術改造。加快熟料生產線的提升改造,推廣全數字化水泥包裝、物料檢測數字化等技術。玻璃行業全面推行信息化、數字化集成管理系統運營管理和全氧(富氧)燃燒、蓄熱式燃燒等技術改造。推進玻璃行業清潔能源改造。“十四五”騰出用能160萬噸標準煤。
造紙行業: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特種用紙和紙板,鼓勵推廣中高打漿和成形技術、生物酶輔助磨漿和助濾技術,推進透平風機、靴式壓榨、膜轉移施膠、熱泵系統等節能設備和技術的改造提升,提高廢液、廢氣等余熱綜合利用效率,加快推進造紙行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十四五”騰出用能110萬噸標準煤。
紡織印染行業:發展高品質防輻射、阻燃、拒水、拒油、抗菌、防水透濕、吸濕快干等功能性產品,提升產品增加值。重點推廣高溫高壓氣流染色、超低浴比高溫高壓紗線染色、仿蠟印整理印花、免燙面料、噴墨印花等產品和技術。加快推進印染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建設。通過精確計量與標識系統、定型機在線中控系統等應用,實現智能化檢測和數字化管理。“十四五”騰出用能250萬噸標準煤。
化纖行業:發展功能性、差別化高技術高性能纖維,提升產品結構。推廣大型聚合裝置己內酰胺回收利用、液相增粘熔體直紡紡絲、合成纖維熔紡長絲環吹冷卻、高效烘干定型、壓縮空氣系統智慧節能等先進技術。推廣天然氣熱媒鍋爐直供熱改小型天然氣分布式熱、電聯供技術,提高天然氣的利用效率。“十四五”騰出用能60萬噸標準煤。
著力推進制造業綠色發展。抓住碳達峰、碳中和產業結構調整機遇,加快發展新能源、節能裝備等低碳新興產業。對標國際先進標準,組織開展工業節能降碳改造,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化利用,建設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聚焦生態環境影響大、消費需求旺盛、對產業鏈供應鏈有重要影響的工業產品,鼓勵引導龍頭企業推行綠色設計,加大綠色產品供給,引領和帶動綠色消費。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