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進城農民權益。保障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各級政府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圍。貫徹落實 《四川省就業和失業登記辦法》,面向農業轉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補貼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加大就業創業政策扶持力度。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納入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有效解決農民養老和醫療保障問題。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采取多種方式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
完善政策激勵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加快戶籍變動與農村 “三權”脫鉤,不得以退出 “三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政策、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完善與城鄉人口變化規律相適應的公共財政分配制度,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第四節 創新鄉村人才振興機制
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返鄉下鄉創業就業、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按照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總要求,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研究制定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總體規劃,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研究開設與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實用專業,逐步建立初、中、高三級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體系,支持新型職業農民按國家相關規定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實施農村職業經理人壯大行動,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為載體,扶持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構建標準條件、生產經營、社會福利等政策體系,形成扶持各類人才進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制度安排。引導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建立新型職業農民信息管理系統和檔案管理制度。
打造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加強市縣黨委、政府分管負責同志、農口部門主要負責同志隊伍建設,完善培養、考核、選拔、任用機制,推動實現 “三農”領導干部年輕化、專業化、專家化。加強鄉鎮、村干部的培訓培養力度,開辟優秀年輕干部來源,優化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立青年公職人員到鄉村掛職制度、新進公職人員到農村開展定期服務制度。加強涉農院校和涉農學科專業建設,加快培育農業科技、科普人才,深入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計劃和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方式,由省屬公辦高職院校面向45個深度貧困縣招錄培養高職 (專科)技能人才。發展壯大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支持農技人員創新創業,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實施鄉土人才培育行動,開展鄉土人才示范培訓,認定一批帶動能力強、有農業生產經驗或一技之長的 “土專家”“田秀才”和農村家庭能人。加快鄉村旅游提升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創新開展鄉村旅游規劃師、工程師、技術員試點工作,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鄉村旅游實用技術人才。
加大對鄉村手工藝人的扶持力度,以鄉村手工業、建筑業和民間文藝為重點,培育一批技藝精湛、扎根農村、熱愛鄉土的鄉村工匠。
引導社會人才流向鄉村。鼓勵各地出臺市場準入、財政投入、金融服務、用地用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各類人才流向鄉村創業就業。推行 “崗編適度分離”新機制,引導教育、衛生、農業、法律、文化等行業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向基層流動。推進大學生村干部和高校畢業生 “三支一扶”計劃,引導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就業。建立鄉村人才援助機制,定期從省會城市和市 (州)政府所在地選派優秀教師、醫生、科技、法律和文化工作者等到鄉村開展援助服務。研究制定管理辦法,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實施專家下基層活動,組織專家到鄉村開展智力服務。
建立農業企業家聯系幫扶工作機制,增加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農業企業家比例。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民主黨派的優勢和力量,共同推動鄉村振興。積極引導和支持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新鄉賢返鄉。實施 “夕陽紅”示范工程,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鄉村振興。
專欄18 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行動
(一)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計劃和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面向生物基因組學、土壤污染防控與治理、現代農業機械與裝備等新興領域和交叉學科,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二)鄉土人才培育行動。開展鄉土人才示范培訓,實施職業農民 “學歷提升計劃”,培育一批 “土專家”“田秀才”和產業發展帶頭人及農村電商人才,扶持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培養一批生產能手、經營能手、能工巧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
(三)鄉村財會管理 “雙基”提升計劃。以鄉村基礎財務會計制度建設、基本財會人員選配和專業技術培訓為重點,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自治組織的財務會計管理水平和開展各類基本經濟活動的規范管理能力。
第五節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形成財政優先保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補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融短板。
堅持財政優先保障。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全面落實財政支農投入持續增長機制,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實施財政支農考評制度,建立市縣多投入、省級多補助的激勵機制,引導市、縣加大農業農村投入。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積極爭取自然資源部支持,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總結推廣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經驗和財政資金“五補五改”模式。加大縣、鄉基本財力保障和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力度。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