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鄉村就業創業服務。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鄉鎮、行政村基層平臺建設,全面開展就業政策法規咨詢、信息發布、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就業和失業登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服務,組織推薦農村勞動者參加職業培訓,組織開展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制度,提高勞動者的就業穩定性和收入水平。加強農村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平臺建設,提供就業信息、創業指導、優惠政策享受等 “一站式服務”。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建立健全以企業、職業院校和各類培訓機構為依托,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為主要形式,覆蓋全體、貫穿終身的培訓體系。有效有序引導社會資本擴大就業服務,合理布局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深入實施農民增收縣委書記、縣長負責制,完善農民就業保障制度,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專欄16 農民就業創業增收行動
(一)鄉村就業促進行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在鄉村地區創辦環境友好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振興傳統工藝,培育一批家庭農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
(二)農民創新創業行動。整合現有渠道,用3年時間培訓7000名農村雙創人員和雙創導師。創建600個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村雙創示范園區 (基地)。實施返鄉下鄉創業培訓專項行動。
支持有條件的創業企業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深入推進農村青年創業致富 “領頭雁”培養計劃,培養一批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實施引才回鄉工程,在返鄉下鄉創業集中地區設立專家服務基地,吸引各類人才回鄉服務。
(三)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對農村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等新生代農民工開展就業技能培訓,累計開展農民工培訓18萬人次。繼續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創新培訓,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到2020年,使各類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都有機會接受1次相應的技能培訓。
(四)城鄉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設備,結合地區實際建設一批區域性大型公共實訓基地、市級綜合型公共實訓基地和縣級地方產業特色型公共實訓基地,構筑布局合理、定位明確、功能突出、信息互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網絡。
(五)鄉村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縣級公共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及鄉鎮、行政村基層服務平臺建設,合理配備經辦管理服務人員,改善服務設施設備,推進基層公共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全覆蓋。推進鄉村公共就業服務全程信息化,開展網上服務,進行勞動力資源動態監測。開展基層服務人員能力提升計劃。
第九章 高質量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堅持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精心謀劃、精心組織、精準施策,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確保貧困地區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一節 深入實施精準脫貧
嚴格聚焦 “兩不愁、三保障”,完善工作機制,實施專項行動,明確工作責任,落實政策措施,以繡花功夫扎實抓好脫貧攻堅。
實施專項扶貧行動。實施產業扶貧行動,盤活貧困地區資源,優化扶貧產業布局,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創
新扶貧產品銷售體系,著力構建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供銷體系,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鄉村旅游業、農村電商等,積極開展 “四川扶貧”集體商標的注冊推廣,打造一批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產業項目,因地制宜強化產業扶貧。實施就業扶貧行動,認真落實創建扶貧車間,以 “1庫5名單”、技能培訓行動、勞務協作、公益性崗位安置等為抓手,深入開展精準識別、精準就業服務,統籌推進貧困勞動力技能就業脫貧、異地轉移就業脫貧、就地就近就業脫貧、靈活就業脫貧。實施住房安全保障行動,堅持 “挪窮窩”與 “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并進,統籌抓好易地扶貧搬遷、藏區新居、彝家新寨、農村危房改造、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等農房建設。實施教育扶貧行動,實施好大小涼山教育扶貧提升工程、民族地區十年行動計劃、深度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等項目建設,落實好各階段教育資助政策,落實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9+3”免費職業教育、“一村一幼”等政策,確保貧困家庭適齡兒童義務教育不漏一人,做到教育扶貧優惠政策落實不漏一戶。實施健康扶貧行動,認真落實縣域內住院和慢性病門診維持治療醫療費用個人支付占比控制等政策,研究完善重特大疾病和縣域外就醫救助機制,全面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目標。
落實脫貧攻堅政策。落實財稅支持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加大對四川扶貧開發的財政資金投入,對貧困地區屬于國家鼓勵發展的投資項目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落實金融支持政策,鼓勵和引導商業性、政策性、開發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認真落實國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和扶貧小額信貸政策。落實土地支持政策,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重點向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傾斜。按照國家耕地保護和農村土地利用管理有關規定,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滿足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鎮和產業聚集區建設用地,有效保障扶貧開發用地需要。支持45個深度貧困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落實低保兜底政策,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將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貧困人口納入低保范圍。
完善扶貧工作機制。堅持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完善相關管理辦法和工作制度,嚴格執行脫貧攻堅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強化縣級黨委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總指揮部的關鍵作用,保證各地扶貧工作落到實處。健全定點幫扶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定點扶貧工作,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探索多渠道、多樣化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徑,提高扶貧措施針對性和有效性。優化完善貧困村 “五個一”干部幫扶機制,同步加強有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 “三個一”幫扶,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專業農技員等幫扶力量的作用。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