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基層管理體制機制。明確縣鄉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進鄉鎮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推進直接服務民生的公共事業部門改革,加快審批服務便民化,實現群眾就近便捷辦事。對經濟發達鎮進一步下放審批和執法權限,推行 “一支隊伍管執法”。推動鄉鎮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式辦理、部門信息系統一平臺整合、社會服務管理大數據一口徑匯集,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健全監督體系,規范鄉鎮管理行為。改革創新考評體系,強化以群眾滿意度為重點的考核導向。嚴格控制對鄉鎮設立不切實際的 “一票否決”事項。
健全農村基層服務體系。實行基層公共服務清單制度,制定基層政府在村 (社區)治理方面的權責清單,強化司法所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的職能作用,推進農村基層服務規范化、標準化、法治化。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能,推進社區服務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打造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推動與滿足群眾多元需求精準對接。在村莊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逐步形成完善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在城鄉結合部等 “人口倒掛”較為突出的地方,完善非戶籍人口參與當地社區治理的工作機制。探索構建村黨組織領導下的農村居民自治服務管理機制,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推進社會組織進農村、專業社工進農村、公益創投進農村。開展農村基層減負工作,集中清理對村級組織考核評比多、創建達標多、檢查督查多等突出問題。
專欄13 現代鄉村治理重點工程
(一)鄉村便民服務體系建設。按照每百戶居民擁有綜合服務設施面積不低于30平方米的標準,加快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實施 “互聯網+農村社區”計劃,推進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培育發展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加強農村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健全分級培訓制度。
(二)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構建普惠高效便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增強以法治宣傳、人民調解、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為重點的公共法律服務能力。深入開展 “法律進鄉村”活動,落實 “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在春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和農閑時節集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律常識教育列入勞務培訓學習內容,推行 “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充分運用以案釋法、以調釋法方式普法,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法律知識。
(三)“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健全 “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標準體系,深入推進農村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推進村務、財務公開,實現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提高農村社會化法治管理水平。
(四)鄉村基層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強化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落實工作,開展定期檢查督導,建立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公共財政支持和村級集體經濟收益自我補充的保障機制,不斷提高村級組織建設和運轉的經費保障能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基層組織的領導作用奠定基礎。
(五)農村 “雪亮工程”。加大農村公共區域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力度,推進城鄉視頻監控連接貫通。探索將視頻圖像資源接到農村群眾終端,及時有效發現和預警風險隱患。在農村地區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等領域逐步開展應用,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建立健全 “雪亮工程”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機制。到2020年,基本實現農村地區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
(六)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健全農村人防、技防、物防有機結合的防控網,增加農村集貿市場、廟會、商業網點、文化娛樂場所、車站碼頭、旅游景點等重點地區治安室與報警點設置,加強農村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深化拓展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加強農村消防、交通、危險物品、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監管,形成具有農村特色的社會治安防控格局。
第八章 切實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
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著力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讓農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節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擴展延伸,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加強農村交通物流設施建設。全面推進 “四好農村路”建設和示范創建工作,大力實施通鄉油路、通村硬化路工程,引導具備條件的地區推進資源路、旅游路、建制村聯網路和村內通組路建設。加快渡口改橋、破損通鄉油路和通村硬化路整治、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村道窄路加寬、農村公路橋梁等建設。構建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長效機制,提升管養規范化水平。推動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向周邊延伸,推進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加快構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絡,鼓勵商貿、郵政、供銷、運輸等企業加大在農村地區的設施網絡布局,加快普通鐵路沿線貨運站物流節點和主要流域水路航運通航能力建設。加快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末端網絡,推動縣級倉儲配送中心、農村物流快遞公共取送點等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面向農村地區的共同配送中心。
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完善 “五橫六縱”引水補水網絡,推進水利大提升行動,構建節約高效、承載有力的水安全體系。以納入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的李家巖水庫、大橋水庫灌區二期、向家壩灌區北總干渠一期等項目為重點,積極推進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已成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加快推進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加強主要江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 (水閘)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和防汛抗旱能力建設。因地制宜建設農村 “五小水利”工程。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強化水質水源保障,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模化標準化建設。深化農村水利工程產權制度與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鼓勵農民、村組集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參與工程建設經營。
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統籌謀劃農村能源發展,優化農村能源供給結構,因地制宜開發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實現供能方式多元化。統籌城鄉電網發展,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擴大電網覆蓋范圍,全面提升農村電網的供電質量、供電水平和服務能力,基本實現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推動供氣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新村集中供氣工程、生物質爐灶等燃料清潔化工程建設,推進農村能源消費升級,大幅提高清潔能源在農村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力發展 “互聯網+”智慧能源,全面提升農村能源消費智能化、高效化水平。深入推進農村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探索建立農村能源革命示范區。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