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污泥減量措施如果依據污泥的組分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無機物。主要污泥減量措施包括源頭治理,例如雨污分流、海綿城市、減少泥沙等,水處理工藝減少投加混凝、除磷藥劑,污泥處理過程中減少脫水藥劑用量。
第二類是有機物。污泥減量措施是,水處理過程中一般是減少活性污泥產量,泥處理過程中采用厭氧消化、好氧堆肥、裂解、焚燒等技術。
第三類是水。在污泥泥處理過程中常常采用機械脫水和干化減量。
對于污泥處理處置,劉建林也提出了一個新的技術思路:
首先,比較可行的就是在污水廠內實現最大減量和穩定化,在傳統機械脫水的基礎上,進一步處理,減少有機質的含量,同時提倡分散式的處理措施,一步到位,縮短產業鏈。
其次,可以采用污泥源頭減量的污水處理工藝,現在用的比較多的就是MBR工藝,污泥旁路處理,實現污泥減量和釋放反硝化碳源。
第三,采用低能耗的污泥干化和穩定化技術,比如低溫碳化技術和污泥熱解技術,這些都值得行業探討。
典型案例分析:濰坊市污水廠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
結合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探索思路,中信環境技術也在實踐案例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劉建林在論壇現場也分享了典型項目“濰坊市污水廠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的運行情況。
該項目由中信環境技術投資、建設和運營。2017年4月建成投產, 占地179畝,投資2.2億元。設計規模為處理700噸/天(80%含水率)市政污泥,實際處理量600-700噸/天。污泥處理實際運行成本150 元/噸泥, 。項目采用“污泥調質-板框壓濾-好氧發酵-深度加工”的工藝路線,并且配有污水處理和生物除臭系統。
劉建林介紹,經過好氧發酵處理后的污泥含水率達到40%以下,可作為土壤改良劑和營養土(符合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農用泥質(CJ/T309-2009))B級標準。目前熟料作為鹽堿地的土壤改良劑。深度加工后可以作為農用肥料,但是存在現實困難。
同時,劉建林也分享了項目的工藝路線和特色:
一是,污泥調質。根據收集到的泥的不同泥質,先用污泥脫水液(污水)處理系統產生的剩余污泥將進料污泥的含水率從80%稀釋到95-96%, 投加藥劑,從而有利于污泥在調質池內通過攪拌達到有效均質。
二是,板框壓濾。板框壓濾后的污泥含水率60%左右,冬季60-65%。采用在線水洗和酸洗工藝對濾布進行維護,延長使用壽命。劉建林介紹,該板框壓濾的優勢在于,濾布在線酸洗,濾布無需要拆下來離線酸洗。
三是,污泥切碎和配料合成。將脫水后的污泥切碎成25-75毫米,目的是為了使好氧發酵時材質疏松促進有效曝氣。如果污泥脫水后含水率高于60%,現場主要使用發酵后的污泥熟料反混, 以保證物料的疏松度,提高曝氣效率。也使用秸稈玉米芯作為輔料混合。
四是,好氧發酵。現場28條廊道,分別獨立進行好氧發酵,好氧發酵的停留時間21-23天(夏天)或者28-31天(冬天)。。
劉建林表示,近年來隨著環境容量的減少,環保意識的提高,環境監管的趨嚴,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巨大。但是,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路線、管理模式、產業鏈還沒有形成經濟有效的固定模式。建議提倡源頭減量,采用分散式的污泥處理工藝,在污水廠內做到最大減量。其次,污泥能源化、資源化是大方向,但是要平衡全產業鏈的總成本。污泥的市場現狀為新技術的應用創造了契機,行業要大力開發和應用高效低耗新技術。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