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提升多元化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1)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和供應保障能力。按照《焦作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焦作市“氣化焦作”建設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焦政辦〔2016〕167號)要求,全面加強和完善天然氣(煤層氣)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穩定可靠的天然氣(煤層氣),加快在市城區、縣(市)建成區及重點行業和領域推廣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不斷提高全市天然氣(煤層氣)供應保障能力和利用水平,2018年全市管道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達到5.2億立方米以上。新增天然氣量優先用于城鎮居民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采暖季期間,天然氣要突出“壓非保民”。原則上不再新建天然氣熱電聯產和天然氣化工項目。(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各縣(市)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2)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開發風能資源。以太行山區等淺山丘陵為重點,加快集中開發風電場建設。在用電負荷中心,積極推進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
發展光伏發電。重點推進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屋頂等分布式光伏發電設施建設,在不改變土地性質、不影響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利用現有農業大棚、水塘水面建設小型農光互補光伏電站。
積極發展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積極發展大中型沼氣工程及車用生物質能天然氣等沼氣高值化利用,穩步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探索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方式。(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農業局參與,各縣(市)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3)開展燃煤自備電廠高效替代工程。結合電力體制改革,鼓勵開展非供熱燃煤自備機組清潔替代試點,按照國家有關要求,支持擁有30萬千瓦以下非供熱燃煤自備機組的企業積極參加電力直接交易,將非供熱燃煤自備機組的全部或部分電量轉讓給公用高效清潔機組代發。(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環境保護局、國網焦作供電公司參與,各縣(市)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20.加快農村電網保障能力。大力支持“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統籌協調“煤改電”建設用地,滿足居民采暖用電需求。(國網焦作供電公司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局參與,各縣(市)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21.有序推進建筑節能減排。全面推行節能建筑。全面執行《河南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J41/T075—2016)和《河南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寒冷地區75%)》(DBJ41/T184—2017)。新建建筑全部按照一星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且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必須達到二星級及其以上標準,鼓勵建設單位申報高星級設計評價標識和運行評價標識。完成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積示范項目2萬平方米。對具有改造價值的既有建筑進行外圍護結構和用能系統改造提升。2020年底前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682萬平方米,其中,城鎮改造面積512萬平方米,農村改造面積170萬平方米。(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事管局,各縣(市)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參與,各縣(市)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22.加快壯大新能源和節能環境保護產業
(1)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推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規模化發展,推動新能源高效低費利用的技術產業化。積極發展非糧生物液體燃料,降低纖維素酶、纖維乙醇生產成本。積極發展生物質供氣供熱和地熱能供熱,推進水平井壓裂等頁巖氣開發核心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有利于新能源靈活并網和充分消納的智能電網系統,積極發展“互聯網+”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源—網—荷—儲—用”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環境保護局、工業和信息化委、國土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國網焦作供電公司參與,各縣(市)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2)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完善動力電池產業鏈,加快新型動力電池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動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跨越提升,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加快發展便捷智能充電基礎設施,完善配套設施和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參與,各縣(市)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3)大力發展節能環境保護產業。以提高節能環境保護技術裝備供給為主線,優先發展產業關聯度高、市場潛力大的節能環境保護技術裝備,加快高效節能、先進環境保護產品推廣應用。積極推行節能環境保護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加快發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新業態,培育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節能環境保護服務公司。(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環境保護局、工業和信息化委、國土資源局、水利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國網焦作供電公司參與,各縣(市)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三)打好運輸結構優化攻堅戰。加快調整交通運輸結構,以柴油貨車治理為重點,強化機動車監管整治,開展清潔柴油車(機)、清潔運輸和清潔油品行動,提升機動車污染治理水平,發展綠色交通體系。
23.推動交通結構優化調整
(1)優化調整貨物運輸方式。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公轉鐵”各項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貨物運輸“公轉鐵”,不斷提升我市鐵路貨運比例,提高鐵路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鐵路運輸量,積極引導全市大宗物料、產品以及糧油等運輸“公轉鐵”。加快神華國能焦作電廠、中電投沁陽發電分公司、晉煤天慶等鐵路專用線建設,爭取早日建成投運。2018年11月底前,神華國能焦作電廠燃煤鐵路專用線建成投用。2020年鐵路運輸比例比2017年增長30%左右。燃煤熱電廠鼓勵采用鐵路、管廊、皮帶廊道等綠色環保運輸方式。對于市區或產業集聚區供熱用煤確實需要采取汽車運輸方式的,原則上采用集裝箱式或封閉式車廂,汽車燃料采用LNG或CNG,嚴格限制采用敞開式、柴油汽車運送電煤。(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交通運輸局、工業和信息化委、商務局、國土資源局、鐵辦、焦作車務段,焦煤集團參與,各縣(市)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委會負責落實)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